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將犯人腦袋砍掉成為了一種極刑方式,名為斬首。您一定在一些電視劇當中看到過這樣的劇情,一位大臣在大殿之上被皇帝定罪,隨後受到的判罰是推出去斬首。不多時,一聲慘叫傳來,此人一命嗚呼,被執行了極刑斬首。但是有一個細節您或許沒注意過,這個人被誰斬了首?是拖他出去的兵士嗎?不是,而是專司殺人的劊子手。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劊子手雖遭人唾棄卻並非人人可當

劊子手,在古代是一個殺人的職業。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是真正對劊子手的瞭解其實又並不多,例如,他們如何工作,不工作時做什麼?入行有什麼要求,有什麼忌諱,執行一次給多少酬勞等等。今天,野哥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的真實情況。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劊子手這樣的職業,他們專門靠殺人賺錢,酬勞豐厚。以清朝晚期的劊子手為例,他們的保底工資是一個月1塊大洋,而行刑一次的工資,提成高達3塊大洋。哪怕一個月只出一趟差,4塊大洋的酬勞,已經是當時普通人家幾個月的收入,十分可觀。甚至有一些黑心的劊子手還會收取斬首人家屬的賄賂,這樣才會給斬首人一個痛快,缺德至極。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劊子手收入如此之高,但是卻深受人們的忌諱,在古代幾乎達到了人人唾棄的地步,對於雙手“沾滿”鮮血的人,人們認為他們是一群“不詳”的人,欠下的“血債”太多,罪孽太重,哪怕只是與他們接近,都要覺得晦氣,更何況與他們交談,那幾乎是沒人願意發生的事情。

即便如此,劊子手的職業再難堪,難道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就沒人願意去幹嗎?野哥相信在面對生死的時候,或許有人真的能夠放下這種忌諱,戰勝內心的厭惡,去做劊子手,賺生活費。但是這願望雖然美好,卻極難實現。

劊子手的職業雖然在古代不受待見,儘管他們只是一個“執行者”,但是依然遭到唾棄。不過,這不意味著誰都能當劊子手,更別說因為缺錢而臨時可觀劊子手了。因為劊子手這一行不光鮮,但是卻有傳承。如果你想入行,先找一位師傅,師傅對於徒弟的品性、資質認可以後,才會決定帶你入行,但不是入行就能操刀砍頭,而是要先進行訓練。心態、刀法、力量等等,一樣都不可出現短板,否則就成不了一名劊子手,畢竟砍頭的執行者比旁觀者看起來要難得多。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師徒傳承

心態的鍛鍊,比較複雜,要面對家畜來訓練,平時誰家殺雞宰羊的時候,有的學徒就會去幫忙,練一練心態和殺氣。刀功的訓練方式也很多,主要是訓練劈砍力道和準確度,其中比較出名的一種培訓方式便是砍西瓜。當然了,其他的什麼瓜也都可以。在瓜上畫一道線,然後揮刀砍去,刀落之處與線不偏不倚之時,便能夠出師了。

因為人體的結構複雜,如果做不到精準,根本無法達到一刀成刑的地步。不要以為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名劊子手了,其實還有一道難關要過,那就是人生的第一斬。第一次執行,是對劊子手學徒的一次考驗,比較平時砍瓜訓練與此刻截然不同,作為一個執刀人,此刻要對官家負責,要對犯人負責,更要戰勝自己的膽怯才行,一刀下去,就會影響劊子手學徒的一生,或許從此以後走上巔峰,或許一刀下去,此生便再也走不出陰霾,更別提做什麼劊子手了。錢沒賺到,幾年來的學習費用反倒搭進去不少,且對後半生的影響極大。

當然,如果邁過去這道坎,就可以正式走上劊子手的“高薪”之路,隨後在遭人唾棄的職業上享受著高薪生活。平日裡雖然不缺酒錢,但是卻絕不要奢望有朋友陪你喝酒,晚上也不用關門,因為沒人願意去光顧你的住所,血腥味太重。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突破了刀法和心態這一關,也不是萬事大吉,還要對一些行內的規矩有所瞭解。比如,砍頭前為什麼要噴一口酒在刀上,為什麼一生砍頭不能超過99等潛規則,諸如此類,若不知曉,很容易犯了禁忌,得罪了同行,豈不是被全世界拋棄了嗎?

人人唾棄

成為了劊子手之後,有一點一定要懂,那就是自己的刀。劊子手使用的刀,俗稱鬼頭刀,每一個剛入行的劊子手,都會將自己嶄新的愛刀保護起來,以便有利器在手,未來可以將自己的刀功發揮出來,讓犯人沒有痛苦。

但是時間久了,經歷的多了之後,劊子手的刀逐漸開始鈍了起來。鬼頭刀變鈍主要有2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劊子手幾乎人人唾棄,他們的屠刀自然也不受待見,磨刀匠不願意為他們服務,覺得這樣做很晦氣,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他們殺人的幫兇了;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第二個原因,劊子手自己不願意磨刀。劊子手為什麼不磨刀?那麼曾經練就的刀功如何發揮,一刀成刑的目的豈不是達不到了嗎?劊子手幹久了,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被斬首的人都是犯了得罪帝王或者大人物的死罪,他們被斬首的時候,一刀被砍頭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劊子手也是人,自然會有趨炎附勢的傾向,畢竟他們丟了這個工作不會做別的,所以,有一部分劊子手是為了迎合“主子”才這麼做,增加犯人的痛苦。

這一點,體現的最為明顯的便是慈禧對譚嗣同的斬首刑罰安排了。在戊戌六君子受刑的時候,劊子手用的甚至不是鈍刀,而是無刃大將軍刀。名字挺響亮,其實就是一個沒開刃,如刀一樣的長方形“薄鐵塊”。用這東西斬首會怎樣?整整28刀才結束!

從這裡我們其實也不難看出,在某種角度來說,劊子手其實扮演了“屠刀”的角色。除了因為他們職業特殊被唾棄之外,這可能也是他們不受待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土耳其地牢裡的劊子手

土耳其烏魯達大學考古學家易卜拉欣·伊爾梅茲等人,在布爾薩地區就曾經發現過一個地牢,這個地牢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刑具,對於行刑,死刑,都有專門執行的區域,分的很細。這個地牢建立於比提尼亞古王國時期。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當時的土耳其也有“殺人職業”,就是專門負責砍頭的人,我們也稱為劊子手吧。劊子手們與中國古代的劊子手有一個很大區別,他們都是由聾啞人組成,手法利索,話還不多。他們常年深居簡出,沒有什麼存在感,受到的唾棄就要少很多,但是不至於受到歡迎的地步。

歐美古代的一些劊子手,他們的傳承方式和中國的師徒傳承不太一樣,他們主要採取了“報團取暖”的自救方式,以世襲制來進行這種傳承。因為劊子手不受人待見,於是,歐美的劊子手之間選擇互相通婚,然後兒子繼續當劊子手,娶其他劊子手家的女兒,以此來進行傳承。

法國“競爭上崗”

雖然歐美劊子手與我國古代劊子手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卻相同,那就是收入不菲。也正因為如此,在古代的外國就出現了一些劊子手職業,受到追捧,甚至需要通過多人競爭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入職的機會。

古代殺人職業劊子手,在中國人人唾棄,在法國卻需要“競爭上崗”

1726年,美國有一個桑松家族,就是一個劊子手的家族,不幸的是,當時家族裡的一位劊子手死了,按理說,劊子手去世後,應該由他的長子進行優先繼承,不巧的是,這位劊子手的兒子卻只有7歲。一個孩子根本無法當劊子手,所以無法繼承父親的職業。眼看著劊子手的位子就要被別人搶跑,那位死去的劊子手妻子,對當局是苦苦哀求,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他父親的劊子手職位。最終,當局滿足了她的這個願望,沒有換人,而是讓7歲的孩子繼承了。但是7歲孩子繼承名不正言不順啊,最終當局決定,讓7歲的孩子“監斬”,這才堵住了悠悠之口,然而孩子當時的心情卻難以想象。

直到1951年,法國依然存在劊子手,當時有一名劊子手名為德佛爾諾,在他死後,這個職位空缺出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國人人唾棄的這個職業,卻在美國遭到了競爭上崗的局面,當時有150多名志願者前往法國司法部競爭這一職位。

文/野史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