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學校歷史簡溯

張文殊 紅廟學

自晚清洋務運動肇始,西學東漸,開展實學,有志之士,大力推廣教育,以開化民眾。

趙集紅廟,本為鴻廟,因國人喜紅色,改稱紅廟。民清時就有,敬有鴻鈞老祖、老君、玉皇、土地、觀音,用以春社、秋社祭祀,也為了周邊有人老去了去就近報廟,所以既是民間道觀,又是民俗文化場所,同時還在廟東側廂房開設有學塾,方便子弟就讀。又有學田一頃地,義田一頃地,都是鄉紳賢達和老百姓自發捐款物購置的。學田供老師飲食,義田所得錢款供無兒無女無依村民死後施捨助葬。可以說,紅廟是我們周邊幾個村的精神、文化聖地,提高了宗族村社的凝聚力。

但民初時,由於文化救國的感召,鄉賢們更加重視教育,廟裡的學屋規模開始擴大增修,後來扁擔張的張麟閣榮任鄧縣參議院院長,又號召後張`前張`寺後張`楊魏營丶尚寨等村鄉賢紳士富人文教人員再修學堂,至此,紅廟新學堂正式成立,在廟門上方題刻“紅廟學校”。後來解放,學校仍蒸蒸日上,四里八鄉許多學前來求學,還興辦了夜校掃盲班。我小時候還見到一家山牆上寫有“雖是一盤散沙,文化凝聚起來,便可咬鋼嚼鐵”。說明當時人的見識。

文化是一根繩,

雖無形,

但牽著你的身心。

我們老家這一帶即使到如今,仍表現得比他鄉許多地方人心淳樸厚道善良,重視德教和文化,崇禮節,尊師長,敬學問,出了許多文化人有多人成為博士、博士後、碩士,本科大中專科生也不少,也有眾多高初中,至少大部分老年人也都上過小學,識文斷字。不得不說,紅廟功不可沒。

平凡中含著偉大,

古老中透著生機。

詠紅廟

鴻鈞老祖古道場,

浥月笑隱舜友鄉。

四圍紙窗書聲遠,

百年猶聞翰墨香。

教鞭影裡愛心重,

柏樹蔭中鍾韻長。

學趣猶憶憶不盡,

美夢有時回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