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学校历史简溯

张文殊 红庙学

自晚清洋务运动肇始,西学东渐,开展实学,有志之士,大力推广教育,以开化民众。

赵集红庙,本为鸿庙,因国人喜红色,改称红庙。民清时就有,敬有鸿钧老祖、老君、玉皇、土地、观音,用以春社、秋社祭祀,也为了周边有人老去了去就近报庙,所以既是民间道观,又是民俗文化场所,同时还在庙东侧厢房开设有学塾,方便子弟就读。又有学田一顷地,义田一顷地,都是乡绅贤达和老百姓自发捐款物购置的。学田供老师饮食,义田所得钱款供无儿无女无依村民死后施舍助葬。可以说,红庙是我们周边几个村的精神、文化圣地,提高了宗族村社的凝聚力。

但民初时,由于文化救国的感召,乡贤们更加重视教育,庙里的学屋规模开始扩大增修,后来扁担张的张麟阁荣任邓县参议院院长,又号召后张`前张`寺后张`杨魏营丶尚寨等村乡贤绅士富人文教人员再修学堂,至此,红庙新学堂正式成立,在庙门上方题刻“红庙学校”。后来解放,学校仍蒸蒸日上,四里八乡许多学前来求学,还兴办了夜校扫盲班。我小时候还见到一家山墙上写有“虽是一盘散沙,文化凝聚起来,便可咬钢嚼铁”。说明当时人的见识。

文化是一根绳,

虽无形,

但牵着你的身心。

我们老家这一带即使到如今,仍表现得比他乡许多地方人心淳朴厚道善良,重视德教和文化,崇礼节,尊师长,敬学问,出了许多文化人有多人成为博士、博士后、硕士,本科大中专科生也不少,也有众多高初中,至少大部分老年人也都上过小学,识文断字。不得不说,红庙功不可没。

平凡中含着伟大,

古老中透着生机。

咏红庙

鸿钧老祖古道场,

浥月笑隐舜友乡。

四围纸窗书声远,

百年犹闻翰墨香。

教鞭影里爱心重,

柏树荫中钟韵长。

学趣犹忆忆不尽,

美梦有时回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