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文/DL

記者,記錄人間值得。


01


若要把2020年做個比喻,不妨將其比作大海上掀起的一陣狂風驟浪,人類就棲息於海上漂泊的一葉方舟中。

舟上的人們抬頭望,每天都有形態各異的雲朵從空中飄過,恰如形形色色的故事在身邊發生

一個個熱點新聞如浪花般捲起又跌落,升漲又消退;有時前方突然現出一陣風暴潮,類似一次大熱點事件的爆發,不一會兒又如海市蜃樓般消散不見,讓人迷了眼。

在這種種空泛迷虛的現象下,究竟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是每一位航海士需要去辨別求證的事,即所有媒體人肩負的職責。

《聚焦》,就是一部講述幾位新聞工作者在一次“大海潮”中努力辨別方向,竭力靠近並揭露風暴中心的電影。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02


影片中的主角是四名在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欄目工作的記者。

他們得到了新主編指派的一個新任務,要去調查一件塵封已久的案子,一位天主教神父猥褻教區內兒童的案件

接過任務後四人便展開行動。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這起案件所呈現出的走勢越發錯綜複雜。

通過層層的追索,他們從一名神父挖掘出了背後至少有87名神父都有此類孌童之舉,從一起個人案件牽扯到了其後一整套受教會包庇的群體性犯罪事件。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87,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

一名神父不只侵犯一名兒童,而這87名神父還常年遊走在波士頓各個教區裡,被他們的魔爪所伸向的兒童人數之多,實在難以想象。

因此,這個真相對於他們的震撼程度,絕不亞於今日我們獲知有幾十萬人在瀏覽國內外“n號房”網站時的衝擊心理。

換言之,他們這次要做的,不只是將一名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而是要揭批一整個教會體系。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明晰了這個沉重的事實後,幾人並沒有急著去報道。

因為,一個真正具有職業操守的記者,永遠不會靠片面之詞去拼湊一篇文章,而是要通過不斷的調查取證,一點一滴去還原真相。

在達成共識後,聚焦小組便開始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波士頓展開了地毯式的搜查。

這個過程,也是相當艱辛且漫長的,中途還遇上了“911”重大事件,所有新聞都必須為其讓步,讓其優先報道。

但這些都沒有讓他們把這起“神父案”就此擱淺,而是堅持經年累月做著種種沉穩而瑣碎的日常工作——

聯繫記錄、跟蹤採訪、四處奔走、死纏爛打,甚至徹夜未眠,只為了證實一個“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

為了保持情節該有的張力,影片的鏡頭推進很快。

而在那些一閃而過的鏡頭背後,究竟凝結了多少戰鬥在一線的媒體人的辛酸和付出,只有當事人才知曉。

也正是在這樣一步步的瑣事處理中,才逐漸凝聚起了改變現狀的力量。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03


電影的主要內容便是圍繞著這段取證的過程展開。

難得的是,這部影片沒有強調任何主角光環,不刻意渲染緊張感,也沒有著重凸顯正反兩派的衝突關係,更多的是以沉穩剋制的態度展現出這幫媒體人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堅守住職業道德,舉輿論之力與強大久遠的教會體系相抗衡。

雖然題材較為敏感,但也成就了其最大的優點:真實

這無疑也是對責任媒體人和傳統紙媒的一次禮讚。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這裡的教會,在我們聽來多少有些不痛不癢的距離感,但對於大多數西方民眾而言,教會是其精神歸屬的場所,不可褻瀆。

美國社會向來愛標榜“自由”,輿論自由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你可以去報道政府的醜聞,可以批判官場的黑暗,可以指摘領導人的醜態,但若要挑戰教會的權威,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何況他們要對抗的不是一兩個居心叵測的神父,而是在背後隱瞞和庇護這些汙點神父的龐大的教會體系。

所以就不難想見,他們當時揹負的責擔之重和在真相曝光後所引起的巨大輿論反響了。

但電影也沒有誇大這份職業的崇高。

多年前,在案件發生時,那些曾遭受過神父侵犯的受害者們也曾想著要向外界求助。

而他們可以傾訴的對象,除了律師,便只有傳播真相的媒體。

可悲的是,在最初,報社中沒有人對他們的不幸予以重視,沒有人在意過他們的申述和送來的資料,只是將其視為普通案件,任其不斷被湧出的各類新聞所淹沒,最終歸於闃寂。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這也是為什麼時隔多年後他們再重返舊案時會遇到各種阻礙的原因。

教會的施壓、證據的毀損、受害者的埋怨、旁觀者的推脫,都曾令他們在調查過程中舉步維艱。

而且在最後,那些作奸犯科的神父非但沒有受到該有的懲戒,反而被轉移到更高級別的位置上。

權利的至上,遠不是一紙沉甸甸的真相就足以鎮壓的

但這篇轟動社會的報道也給了那些受害者們一個希望,讓他們有勇氣去說出自己曾受到的傷害,繼續去譴責那些被保護傘遮蔽起來的人性蛆蟲。

他們知道,雖然壞人還在法外逍遙,但還有那樣一群有良知的記者,願意為了他們而拼命,努力去探尋事件的真相。

他們就是一團揭露真相的火種,舉起了那盞叫希望的燈,照亮了那些在黑夜中行走的人。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04


影片看完,每個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思考:

在當今這個浮躁的時代,媒體人應該恪守的東西是什麼?

是真實,還是利益?是選擇發聲,還是保持沉默?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媒體人手中的筆是一把利器。他們可以用文字揭示真相,也可以憑空捏造一篇報道,甚至可以顛倒是非,以聳人聽聞的標題來獲取更高的點擊量。

生活中,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大多都受媒體的左右;連輿論的口舌也直接受媒體的引領。

在疫情發生的幾個月以來,有太多的熱點事件爆發後又歸於沉寂。

“病毒來源”、“李文亮醫生逝世”、“國內國外版n號房”、“許可馨事件”、“高管性侵案”……

這裡面有些案件仍是一團疑雲,有些則不了了之。

這很正常。因為在碎片化信息的浪潮中,大多數新聞都是轉瞬即逝的。

一篇新的報道可以推翻另一篇舊報道,一件醜聞可以用另一件更大的醜聞來掩蓋。

面對這些瞬息萬變,民眾也大多都是飲食男女,做不到時時去關注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

如此說來,果真如那位“辱國女”許某馨所說的,“只要冷處理,過三天就會忘了”嗎?

真就忘了嗎?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不,不是的。

只要還有一人在靜待真相,事情就不會就此罷休。

只要還有人在堅守著媒體人的初衷,真相終有一日會昭告天下。

即便其權力再大後臺再硬,只要證明有罪,輿論也能讓她嚐到口出狂言的代價。

事情發生至今,官方媒體還在持續報道著最新消息,不少網友也堅持網上打卡監督,勢必要得到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公平公正的結果。

許可馨,可謂是用其實際行動為我們演繹了:輿論是把雙刃劍。

錯誤的言論會招來禍害,但正確的輿論導向也可以發揮出力量,為正義保駕護航。

而這也正是《聚焦》所要重點表達的——

新聞的自由和媒體的力量既要來源於具體的現實,又要傳達出普世的情感;要維護住那些神聖的秩序,同時揭露出惡人面具下的萬千醜態。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05


有一句話特別適合媒體人:看遍冷暖,深愛人間

身邊有位朋友,大學學的是新聞傳媒專業,畢業後當上了縣區電視臺的一名記者,每天的工作就是走基層、做連線、寫策劃、趕片子,很苦又累且少錢的,平常聊天時總聽她自嘲是“新聞民工”。

她也曾猶豫說要不要堅持走下去,但每當她宣傳報道的文章真的在改變著社會,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時候,她都覺得很開心很驕傲。

這是這份職業帶給她的莫大的精神滿足。

當然,這只是千萬新聞工作者中的一個縮影,在我們身邊——

還有很多民生記者深入基層、探訪民眾,不斷地去發現美好鞭撻不公書寫真相;

還有很多戰地記者勇闖一線、不畏戰火,向全世界記錄並傳播戰地的最新情況;

還有很多駐外記者堅定立場、高呼信仰,在國際社會上護衛著祖國的一席之地……

凡此種種,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記者,正在路上。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當今社會,隨著媒體的不斷髮展,出現了很多全新的媒體模式,信息也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新聞輿論工作可謂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那在這些挑戰面前,如何做才能彰顯出一個媒體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答案在跟隨著《聚焦》小組一起探索真相的過程中就已經給出了——

一個真正的媒體人,要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表象中洞察本質,從眾說紛紜的爭議中明辨是非,從快速變化的實際中把握規律,且永遠保持對真相的探究,永遠盡力幫助弱者,永遠對社會的進步抱有希望。

如此,才能不愧對“媒體人是桅杆頂上的眺望者”這一讚譽。

最後,借用一位父親對記者女兒說的話,對所有在守望社會、記錄時代、揭示真相的媒體人說一句:

你們風裡來,雨裡去,要多添衣服,小心著涼。

用《聚焦》喊話許可馨:扛起社會真實的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