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心靈的巢穴》讀後記錄

淑文老師在《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中‘家是心靈巢穴’一篇章中提出了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分別是如此闡述的:

找到情感的根——瞭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小孩。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不管孩子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質,坦誠自己的不完美。將心比心鼓勵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長。

在這一篇章中,我彷彿己穿自己的生命通道,來到我的小時候。我的故鄉,我的家。

我的故鄉在南方小城的一個村子裡,雖然現今有路有橋可以回到故鄉家中。可是腦海裡久久不能忘懷的卻是已經不再使用的渡船。那時的碼頭一年四季裡沒有固定的位置,它隨著江潮的漲落而出現不同的座標。

而回憶起故鄉的家,必定出現的是家門旁那口井旁的由兩座房子的一臂長的小巷子。巷子之所以小,是源於如今成長起來的身軀的感覺。可我依舊記得,當我還是個小孩時。這條巷子對我而言是深邃而又悠長的秘密通道。巷子兩邊牆壁邊上長的苔蘚植物便是我每日樂此不疲玩樂的夥伴之一,而巷子上方便是天空,又長又藍的天空。那時的天空很低很低,好像一伸頭就能夠觸碰到似的,雖然我迄今為止還未觸碰過,可孩提時代的我覺得能夠藉由牆壁爬到最上方的俊表哥一定是摸過那天空。

後來,我因為傷心的事情,不再回到那個地方。我曾一度對自己的心隻字不提,卻依舊無法否定我依舊時不時會想起那個地方。就像淑文老師所寫的“沿著童年走過的軌跡和感動,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和原鄉的呼喚”。那也曾是我幸福記憶的源頭。

我和淑文老師不同的是,我並非是當媽媽後才喜歡家庭治療先驅薩提爾的作品。我是發現內在小孩存在時嘗試與之連接時遇到了薩提爾的原生家庭。當然,最開始,我並不曉得在我心裡不斷和我自己現有生活發生碰撞的那個傢伙叫做內在小孩。當時,我只是覺得,是過去,卻未曾想過具體是什麼?是想要改變的那顆心不斷牽引我去認識。

在我瞭解原生家庭的過程中,我對上一篇《當媽媽的初心》裡提及的20初頭想要擁有一個孩子的想法有所改變。那個改變也僅僅止於,因為那個曾經和我共有同一個身體,同一個思維大腦的內在小孩所受的傷痛,讓我不忍心讓下一代也如此這樣的想法。直到確定我和先生想要有個孩子時,那時來於原始的母性讓我對於之前對要孩子的理由產生了愧疚感。

淑文老師這個篇章也提到“完整的人”這部分的內容。什麼叫做“完整的人“呢?她這樣描述:

一個完整人具有生命各種不同的面貌,會經歷生命各種高低起伏,有堅強也有軟弱,有優點也有缺點。只要是人,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受傷流淚,也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和肯定。

這也是新教育理念經常提及的部分,關於孩子是什麼?一個完整的人。這也是我所倡導,更是我在混合式家庭中全職育兒中經常遇到的令自己頭疼的事。所幸的是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在走,在這個好的方向並非只是其他家庭成員的變化,還有來自我身的變化。我意識到並全然接納,所以曾經我覺得一切並沒那麼順利的事情,源自於我自己的內在的狀態。我若改變,事情便大不同了。

而養孩子,就如同淑文老師所描述的,我們可以把養小孩當做生命的反省和關照。我的理解是:

最後我們會發現,看似我們在養育孩子,其實我們是藉由養育孩子的這段時光重新活過,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

僅此而已,卻又意義非凡。

共勉!


《家是心靈的巢穴》讀後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