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獨龍人的生活:從“做夢都不敢想”到“夢想還是要有的”

中新社雲南怒江10月8日電 題:三代獨龍人的生活:從“做夢都不敢想”到“夢想還是要有的”

作者 李曉琳

位於中緬邊境、滇藏交界處的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生活著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不足6000人的獨龍族。

三代獨龍人的生活:從“做夢都不敢想”到“夢想還是要有的”

9月8日,76歲的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左)與73歲的獨龍族老人太恰(右)在講述現在的生活,她們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文面女。 中新社發 朱熙 攝

從與世隔絕、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獨龍族“一步跨千年”的故事備受外界關注。整族脫貧後的獨龍族生活有何變化?或能從三代人身上,窺見這一不凡的歷史變遷。

“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再也沒人會擔心餓死了。”76歲的獨龍族老人李文仕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文面女,在她佈滿皺紋的臉上,密佈著或深或淺的青藍色刺紋。這是一張經歷過苦難的面孔。

“以前吃不飽、穿不暖,雪地裡光著腳找吃的。”李文仕稱,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人還處於“刀耕火種、狩獵為生”“刻木記事、結繩計日”的原始狀態,極少與外界接觸,看見生人便躲。

新中國成立後,修通了獨龍江鄉通往外界的人馬驛道,現代文明的步履才漸漸走進獨龍江。

三代獨龍人的生活:從“做夢都不敢想”到“夢想還是要有的”

9月8日,76歲的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在地裡摘菜,她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文面女之一。 中新社發 朱熙 攝

2010年,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啟動。李文仕一家搬下山來,居住在嶄新的安居房內,冰箱、彩電、電磁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想念在外讀書的孫子時,李文仕還會用智能手機與孫子視頻通話。

李文仕掰著指頭跟記者說,她每年能從政府領到數千元補貼,家裡還種了些莊稼,壓根不為吃穿發愁,家庭醫生還會定期檢查身體。

儘管日子好了,李文仕還是習慣穿著自己編織的獨龍族服飾,脖頸上掛滿項鍊。“這是我曾經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呀。”講述如今的生活,李文仕臉上滿溢笑容。

“想讓我的家鄉變得更好”

比起李文仕所經歷的苦難,“80後”獨龍族小夥張春強已是“幸福一代”。可他兒時最深的記憶,依然是“肚子餓”。

“家裡幾畝地燒了又種、種了又燒,一家6口指望著地裡的包穀餬口。”為了不再捱餓,張春強努力讀書,2001年,17歲的張春強考上貢山縣第一中學民族班,光著腳丫從獨龍江鄉走到縣城讀書,走了4天。那一年,他第一次嚐到米飯的味道。

因為貧困,考上曲靖師範學院的張春強最終沒去讀書。2006年,張春強回到獨龍江鄉。“因為有文化、普通話說得好,省外遊客便找我當嚮導。”張春強說,那時每天最少有70元的嚮導費,比當地公職人員的工資略高。

“可我覺得該為家鄉做點更有意義的事。”一年後,張春強回到他出生的龍元村任村委會副主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張春強擔任獨龍江鄉人民武裝部部長。5月,獨龍江鄉因暴雨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道路、電網、通訊全部中斷,張春強帶領8名民兵突擊隊員徒步挺進,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救援。

“想讓我的家鄉變得更好。”張春強用行動踐行自己的夢想。

“想到中國一線城市打籃球”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獨龍江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六年級獨龍族學生孔福祥跑出教室,準備到操場練習籃球。

三代獨龍人的生活:從“做夢都不敢想”到“夢想還是要有的”

9月9日,獨龍江鄉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學樓,該校學生多數為獨龍族學生。 中新社發 朱熙 攝

“籃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孔福祥身著一件優衣庫外套,與記者交談時大方、熱情、普通話標準,與城市孩子並無兩樣。

孔福祥今年13歲,父母均在獨龍江鄉政府工作。假期,父母會帶他到昆明、大理等地旅遊,增長見識。“外面的世界很好,我的家鄉也很好。”

為何喜歡籃球?孔福祥告訴記者,2年前,他因姚明創辦的姚基金公益項目接觸到籃球這項運動。

去年9月,孔福祥與另外6名同學通過姚基金的層層選拔,作為小球童參與了2019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站在世界籃球舞臺的中央。

那是孔福祥第一次出省,從獨龍江鄉到北京,用時4天。

“長大後想到北京或上海打籃球,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孔福祥覺得,這個目標並不遙遠,“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孔福祥調皮地笑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