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城市的文脈

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號

它們穿越時空

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在社會各界因部分非遺項目

後繼無人而扼腕嘆息時

廈門的“非遺二代”“非遺三代”卻迴歸了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薄餅嫂”吳招治的

女兒莊秋銘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在廈門一說起薄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同安的“招治薄餅”。其掌門人吳招治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薄餅嫂”,是省級薄餅製作技藝傳承人。

一直以來,吳招治心裡總擱著一件事:她想將薄餅技藝傳承下去,但環顧四周,卻沒有合適人選。不過,最近,吳招治放心了,因為女兒回來了。

吳招治的女兒莊秋銘大學畢業後,教過鋼琴,開過培訓機構。最近,她卻一直在母親店裡幫忙。熟悉的客人總是打趣道:“彈鋼琴的手回來做薄餅啦!”如客人們所言,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來一點不輸“薄餅嫂”。就連吳招治本人都承認女兒略勝一籌。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擦薄餅皮工作量比較大,有人擦薄餅皮,有人撕薄餅皮,配合起來效率會高點。”小時候的莊秋銘就坐在父親邊上幫忙撕皮。上初中時,莊秋銘突然想自己上手試試。一抓、一甩、一抹,莊秋銘的動作一氣呵成,麵糰便在爐子上成形了。

當時的莊秋銘覺得,長大後做薄餅似乎也不錯。年紀稍長些,莊秋銘反倒有些害怕了,“做餐飲太累了,不如教鋼琴純粹”。如今,莊秋銘的觀念又有了變化。在她看來,薄餅文化源遠流長,是很多人心中的“家鄉味”“古早味”,必須有人傳承下去。

迴歸薄餅技藝,莊秋銘除掌握製作技藝、規範門店經營外,她更想學的是母親的一顆匠心。莊秋銘告訴記者,即便店裡招了很多人,很多事母親還是堅持親力親為,且要求極高。幾天前,店裡接了個素油飯的訂單。廚師做好後,母親一吃就不滿意。“我吃著感覺還可以,但媽媽堅持說不行。那天已經很晚了,媽媽自己又重新做了一鍋素油飯。”吳招治的較真讓莊秋銘佩服,也讓她心疼。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在非遺傳承上,莊秋銘與母親二人堅持培養一些小粉絲。她們走進課堂,教孩子們擦薄餅皮、卷薄餅,介紹薄餅的由來等。為了吸引關注,她們還推出了紅色的胡蘿蔔味薄餅皮、綠色的菠菜味薄餅皮等。

“傳統手藝肯定是要創新的,要想破腦袋。”莊秋銘開玩笑地說。最近,吳招治就上了直播“帶貨”,莊秋銘也以“中華老字號吳招治”為名開了抖音賬號,分享“家鄉味道”。

“珠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傳承人

洪樹德的外孫女陳嫣

讀完金融 卻與泥巴打交道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出生於1992年的陳嫣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宋代名窯“珠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傳承人洪樹德的外孫女。從天津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後,陳嫣跨專業讀了陶瓷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她開始全身心傳承和弘揚珠光青瓷傳統技藝。

外公研究陶藝60餘年,媽媽放棄國企高薪也投入傳承,這讓小時候的陳嫣十分自豪。陳嫣成績很好,高考時考上了天津大學金融專業。上大學期間,陳嫣關於陶藝的知識不斷增加:外公去開會,她常陪伴左右;外公去當評委,她也常跟前跟後。在專攻藝術研究生前,她已經懂得了很多陶藝理論知識。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洪樹德在為“珠光青瓷”的坯體上釉

然而,當真正全身心投入陶藝時,陳嫣發現,這門技藝深不可測。在最初的實踐中,陳嫣做出的成品常常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溼坯是完整的,乾透就裂開;乾透還是完整的,燒完也裂了;燒製後,釉色出現色差也是常有的事。”陳嫣不得不反覆試驗,不斷與溫度、厚薄、釉色等較勁,積累經驗。僅紋樣刻畫的刀法,陳嫣就苦練了三四年,刻掉了兩三千個杯子。

2018年初,陳嫣全家人突破了高溫青瓷釉與低溫三彩釉之間的燒製壁壘,首次將“同安窯珠光青瓷”與“漳州窯素三彩”兩項省級非遺技藝結合,成功燒製出了“珠光三彩流連瓶”。瓶上,珠光青瓷的單刀刻牡丹紋與素三彩瓷的淺浮雕魚蓮紋完美結合,正是出自陳嫣之手。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圖片來源洪氏為器

陳嫣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非遺離日常生活很遠,她想扭轉人們的這種誤解,讓非遺走進大眾日常生活。為此,她積極參與“非遺大課堂”等教學,最近更是開了“陶瓷姑娘”抖音號,專門介紹非遺文化。

省級非遺惠和影雕傳承人

李雅華的兒子戴毅安

留學回來 拿起合金鋼針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1996年出生的戴毅安是省級非遺惠和影雕傳承人李雅華的兒子。戴毅安初中就赴美學習,去年才結束8年的留學生涯回到國內。他決定,跟著母親學影雕,將影雕文化傳承下去。

據瞭解,戴毅安大學所學專業與影雕完全無關。從小到大,他對影雕沒有太深的理解,只是偶爾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鋼針玩一玩、敲一敲。在他眼裡,那是母親的工作,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有一次,戴毅安看到家中的一件影雕作品,便拿起合金鋼針在石頭上雕起來。他忽然發現了影雕的魅力,雕刻時有節奏的聲音、石頭上的黑灰影像都吸引著他。

戴毅安記得,一開始,母親讓他在石頭上雕個圓圈出來。雕完後,戴毅安自己評價:“亂七八糟。”之後,他便利用寒暑假向母親學習影雕技藝。學得越深入,戴毅安對影雕的興趣越大。“作為惠和影雕十六代傳承人的後人,我有義務把這門技藝和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戴毅安說。

惠和石文化園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戴毅安創作的一件影雕作品。作品名為《盼》,作品中兩位惠安女站在海邊向遠處眺望。雖然只是背影,但卻透露出了她們盼丈夫早歸的急切心情。《盼》有著明豔的色彩,從惠安女的頭巾、著裝再到大海,都有獨特的顏色。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對於影雕傳承,戴毅安有許多想法,也正在摸索嘗試:他想在傳統影雕的基礎上加入色彩,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他還想尋找新的影雕材質,打破黑色花崗岩的侷限。

兜兜轉轉

他們重拾古老技藝

期待新生代為“非遺”瑰寶

增添新活力

彈鋼琴的手擦起薄餅皮,讀完金融卻和泥巴打交道…廈門這些非遺“二代”“三代”回來了

來源:海西晨報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海西晨報記者:陳佩珊

編輯:楊欣 值班主任:蔡萍萍

海西晨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