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同部门小张的推荐,说有一部小说很值得一读,名字叫《平凡的世界》路遥写的,查了一下还得过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张真是个热心的同志,看一部长篇小说,这到是给我提出了不小的难题,因为至今为止,我还不曾完完整整的看过一部小说,包括曾经风靡一时的金庸大作,电视到是看得多,可书一本都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也只是看看电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看书的速度太慢,以至于没有耐心把一本又厚字又小的书,完整地看完,我想这就是我文字功底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平凡的世界》一书共分三部,每部都有400页左右,这无疑是对我的一种考验,不过也好正是小张的推荐让在几分惭愧中下了点决心,心想人家一小姑娘都能够静下心把这么长的小说读完,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感悟,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为此我便从第一页开始慢慢地看起来,故事从70年代的一所中学开始讲起,平凡的中学,平凡的中学生,继而延伸到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平凡农村,包括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个平凡的农村人,我想这就是《平凡世界》这个名字的起源吧。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随着小说情节的演变,故事的深入,渐渐地小说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感越来越清晰可见,很多时候我仿佛就站在小说人物少安、少平、润叶、田福军这些人的身边,身临其境地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及苦难辉煌,有的时候恨不得变成一个小说中的先知,在他们的左右护佑他们那份真挚的情感,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幸福完美的人生路,然而这毕竟是想当然的,友情与爱情的交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保守与前卫的对抗,生存与生活的意义,尽在其中,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人,直击读者的内心,也许就是因为它与现实世界的高度吻合,极易引起读者共鸣,作者只用一个村庄,一个县、一个市便把历史的某一段时期巧妙而又鲜活地呈现出来,升华讲述了平凡中的平凡,以及平凡中的不平凡,讲述了一些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生活的世界和思维的世界。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其实我在小说里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平凡的世界,要么是你认为平凡,要么是别人认为你平凡。每个人又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因为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我们自以为是非同一般的大事,而这些我们自己所谓的大事,也许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可却在我们的世界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份量,甚至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状态。

从孙少安和润叶的恋情我们不难发现,精神世界的高度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往往会成为痛苦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就在于你可以用理想为自己编织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如你所愿,所有事物都能以你为中心演变、发展,而最终你却得按照现实的规矩来生活,因为现实真就是那样的现实和残酷,现实和理想之间本来就有差距,不管你承认与否,差距就在那里。

从孙少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烦恼很多时候是来自于自己拥有太多的想法,而想法多又会成为人生的双刃剑,有时可能因为想法多而让自己更具有创造性,更愿意去突破现有的框框条条,更愿意去探索外面世界的未知空间,从而闯出一条让世人都难以想象的道路;有时可能因为想法多而导致自己不能够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从而错误地判断形势,做出并不一定适合于自己的选择,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也再所难免。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田福军一个跨越两种思潮,扮演配角和主角的人,创新和激进的思想,不断承受着守旧顽固者的抨击和打压,却始终不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襟和境界,实事求是,务实奋进,他以自己和刚毅和执着,凭借内心坚定的信仰和对是非的明确判断,经历了人生低谷,登上了人生高峰,顺应发展的潮流,以民为本,创新求强,成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人物。

痛苦来源于比较当中,快来也来源于比较当中。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周围环境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特别是周围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个人的内心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就比如说贫穷,如果周围的人都穷,大家都是一样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的比较也就不会出现心里的失衡,也许大家都能够安于现状,也能够比较和谐的生产生活,这是一种融合,是从外在形态到精神境界的融合,但如果有几家人生活比别人都好,而且好得多,那这就很容易给比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因为在周围环境中有了比较的对象和依据,使那可怜而敏感的自尊在世俗的眼光中裸奔,给精神施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物质匮乏带来的贫穷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贫穷,如果物质缺乏了,精神也一贫如洗,那才是真正的贫穷,故人穷志不能穷,人穷精神不能穷。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很多时候嫉妒是来自于主观自认为的不公平和客观存在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往往在起点早已经形成,或是父母,或是健康,又或是脑袋的灵光程度。形象点说,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但像姚明、乔丹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人都喜欢游泳但只有一个菲尔普斯,很多人都很聪明但爱因斯坦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很多,这当中努力和付出的不同取得的成绩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个人所拥有的和可支配的资源也不同,先天的缺陷和潜质影响了后天的成就和人生轨迹,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应该去追求所谓的公平,也不应该愤世嫉俗,哲学上说的存在即为合理,所有这一切不正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吗?事实上再安逸的环境里都会有人痛苦,再艰难的环境里都能有人活得幸福,这幸福来源于强大的内心,在差距面前直正需要的是面对差距那种平静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

战胜困难,需要你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那美好的向往其实就是一个愿景目标,而且要是大家公认的愿景目标,这样便委容易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心灵契约,为步调一致,共度时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不是有句话说“叫花子完鹦鹉——穷开心”吗,穷人有穷人的精神世界,富人有富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多么富足的生活方式,都会有人不宵一顾,释迦牟尼不就是放弃了王子的生活开始普渡众生的吗?反之无论多么艰辛的生活,都有人奢望却又遥不可及,简单从生理上讲,健康的人向往优秀的人,残缺病患者向往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你想埋怨就总能找到不满意的地方,只要你够乐观就总能发现与别人不同的优势,所以阿Q精神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对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对于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方向要知不足,知不足才能思进,无非是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不然你永远都不会满足于你所拥有的,而人生在永远里面根本就没多少时日。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付兆昌

最后终于理解郑板桥先生所写的“难得糊涂”,以前好像还对这种思想有点不屑一顾,总认为糊涂就是笨的体现,然而笨却是一件心以为耻的事情,怎么还会难得呢。孙少安的安乐窝里,是勤劳、简单、朴素、执着且容易满足,孙少平的安乐窝充满理想、奋斗、人生价值、新观念和大胆的追求,田福军的世界是刚毅、坚持、曲折、隐忍最后实现广博的人生抱负,这三个人是三个层级的思维、价值和理念,却都在各个层级里面表现得尽职尽责,总之思维层次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层次,低一级的思维可以向高一级思维转变,大概通过学习和领悟就行,而高一级的思维却不太可能向低一级转变,偶然实现的转变也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脑短路,就是板桥先生所说的“糊涂”,通常这样的“糊涂”确实难得,也确实让人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