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肉火燒

濰縣肉火燒

戀上一座城,不僅因為她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朝思暮想的故人,還因有唇齒留香的舌尖美味。

我出生在濰坊臨朐,也算是地道濰坊地區人,但工作之前,倘若有人問我,濰坊有名早點小吃是什麼,恐怕會讓你失望。工作之後,來到昌樂,住單身宿舍,每到飯點,閒來無趣,三五幾個一聚,就開始路邊、小巷尋找舌尖美味,才知道“朝天鍋、雞鴨和樂、肉火燒”是濰坊三大名小吃,說起來有點讓人汗顏。對我而言,肉火燒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肉火燒是外地人對它簡稱,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它是在清末濰縣有名的槓子頭火燒基礎上,裡面添加餡料演變而來,開始盛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濰縣城隍廟,故而最有名的為城隍廟肉火燒。

濰縣肉火燒

肉火燒色香味俱全,是我難以抵擋的誘惑,從此開始了我追“星”之旅,每聽說那條街那條巷開了新火燒鋪,都要去品嚐,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我追逐的步伐。但我認為最誘人還是福州商城東南角那間城隍廟肉火燒鋪,每次下夜班,都要去點上兩個肉火燒一份豆腐腦,一邊欣賞他們他們熟練的製作工藝,一邊滿足舌尖味蕾誘惑,以至於每次去,老闆都問候一句“又下夜班了”。

那是一家三口,小兩口負責製作,丈夫瘦高個,一條棗紅色圍裙系在腰間,坐在爐灶前,負責烘烤,妻子系一條同樣圍裙,站在案板前,負責制胚。只見她右手在和好油酥面上輕輕一抓,一小團面就溜到了手中,兩手一按一拉,就成了麵皮,然後把肉丁、大蔥、花椒水等調製成的餡,往裡一放,輕輕的一對,拽下多餘的面頭,兩手一按,就形成了火燒胚,簡直是無縫對接,看不出接口。然後放在土爐上面鏊子上,丈夫用鐵鏟一壓,火燒成型,待一面發白,迅速反過來,兩面都發白定型後,然後放在土爐裡旋轉的鏊子上,一面旋轉爐鏊,一面觀察火燒成色,根據成色來回反轉、調整角度,碳火烘烤。

每次來都要耐心的排隊,我通常選擇中間一條桌子,自己準備好店裡免費小菜和消毒筷子,就開始欣賞他們製作,像欣賞一段優美舞蹈,時而跳躍、時而旋轉,等待最後託手一舉,突然大爺一聲“剛出爐的火燒來了”,兩個面色金黃、小碗口大小、兩面鼓鼓的火燒託舉在了面前,伴著滋滋響聲誘的舌尖口水欲滴。專用紙一包,拿在手裡,燙的兩個手來回交替,咬一口,滿嘴哈哈吹氣,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此起彼伏,猶如一場上演的交響樂。我怕燙,都是用筷子一戳,濃濃肉香伴著高溫下的蔥香撲鼻而來,真想立即親吻一口,卻又怕破壞了俱全的色香味,喝一口豆腐腦,熱氣略微一散,輕咬一口,金黃酥脆的表皮咯咯作響,才發現裡面麵皮一層又一層,似千層餅一樣,肉汁輕輕滴落在豆腦上,慢慢一圈圈散開,真是誘出了人生的情趣,圈出了人生的樂趣。

老濰縣肉火燒是我們濰坊一張名片,每日伴著初升太陽在城市角角落落裡上演,與這座城的人們交織在一起,誘惑著遊子歸鄉的心,續寫著屬於他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