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文/本刊通訊員 王春 記者 張斯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打破了無數少年兒童的成長軌跡——

面對這場關乎生命的重大考驗,歷經劫難的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3月,《生命知疫》系列網課進入大家的視野,第一節課便有8萬餘人參與直播,點擊率超14萬次。

而在這背後,是一支純公益性質的志願者團隊。

主創人時朝莉,“彩虹花和閱匯”發起人,2016年從公立學校辭職,成為一名獨立網師,專注於兒童閱讀互聯網課程的研發和推廣。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時朝莉獲得“2020年知識春晚”教育板塊最受歡迎演講者

《中國青年》雜誌對話在教育行業深耕20年的時朝莉,從億萬家庭如何教育孩子談開去。

疫情為我們展開了一本大大的書

“是誰把我們關進了籠子裡?

是蝙蝠,還是果子狸?

蝙蝠說冤枉啊,我不過是個郵遞員!

果子狸說和我沒關係,我不過是個交通工具!

那麼到底是誰呢?”

這首小朋友原創的詩歌,開啟了課程,展開了一個大大的疑問。

老師接著又講起了故事:蝙蝠“阿福”發出的求救信號被四年級的小學生“阿諾”讀懂,繼而揪出了一個靠售賣非法野生動物吸引顧客的野味餐館,於是在那個夜晚,他們合力上演了一場營救動物的“生死時速”……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時朝莉解讀說,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野味餐館”等等卻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

“這次疫情為我們展開了一本大大的書,這本書有科學、社會、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這本書裡發生的事情,是所有人看到的、聽到的、經歷著的。而對孩子來講,他們親身的體驗加上每天看到的新聞,就是活生生的教育素材——但如果沒有引導和相應的教育,這本書也就翻過去了。”

正因為如此,時朝莉和團隊決定將孩子們在疫情期間的見聞和經歷,做成體驗式的生命教育課程:

從擬人化的《來自動物王國的呼救》《病毒聯合國大會》,到以兒童親歷者視角講述的《隔壁的薔薇奶奶》《我的房間裡有一朵小小的烏雲》等,課程帶領孩子們一起去思考人類與動物乃至大自然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面對身邊人的離去,成為自己的“英雄”。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為了開發更豐富的課程,時朝莉聯繫了多家機構不同領域的跨界人士——令她意外的是,所有了解了這個項目的專業人士,都馬上表示無條件支持,包括“翼起來遊學研究所”所長蘭嵐,身在武漢的知名兒童作家陳夢敏、武漢青少廣播的新月、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校長、新教育管理研究所執行所長邱華國,還有知名插畫師、國家一級播音員、資深醫生……

時朝莉感慨地說:“這真的很讓我們感動。整個課程30多天的研發,我們沒有一分錢經費,但是每個人都是盡心盡力地完成。疫情當前,中國人的國家意識和團結抗疫的精神在我們這個課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教育的使命是喚醒

《中國青年》:最近有個段子流傳:一場病毒,讓人們的認知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目前最大的競爭力不是學歷,也不是能力,而是免疫力。這句話有些誇張,卻揭示了生命的重要性。您對生命教育有怎樣的理解?

時朝莉:生命教育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我們的課程分為三個維度,六個內容,分別以不同的主題拓展孩子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將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都包含在內。

我認為生命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理解生命運行的法則,從而形成自己的生命觀——正如雞蛋,要從裡面打破才能有生命的誕生,那我們做教育的使命和目的也是對生命意識的喚醒。

長期以來,生命教育課程被定位在德育教育板塊,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但沒有考慮到學生和生命教育的特點,以被動灌輸為主,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那我們這次的課程就希望把它做得“活潑潑地”,通過詩歌、故事、知識、遊戲、小任務將不同的生命教育主題串起來,緊緊地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始終和課程產生互動。

最後學生的反饋確實也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期。他們模仿課程自己編童話故事、做繪本、搞調研、做拉拉書、成立玩偶劇場、拍攝抖音小視頻,甚至小電影……從幼兒園到中學生,都參與進來,有的家長也饒有興致地一起上課。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生命知疫”課後,部分學生作品展示

《中國青年》:疫情爆發後,您如何理解災難教育?

時朝莉: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當災難來臨時,生命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而在災難當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勇氣和擔當。

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災難本來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自然災害,它的成因是什麼?另外,除了我們要一起面對的公共災難,還有將來個人會面對的災難,它可能隨時發生,隨時會降臨到我們每個人的頭上——我們無法改變,但必須勇敢地正視它、面對它。我想,這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將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中國青年》:疫情中湧現了很多英雄,包括奮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和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我們如何去引導孩子向英雄學習,培養優秀品質?

時朝莉:

在疫情當中,湧現出了很多的逆行者,可能就來自我們的身邊,比如醫護人員,下沉社區的公務人員,還有警察、快遞小哥、個體經營者……他們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很近,我們可以提取生動素材,讓孩子們通過聽他們的故事,更多地瞭解到在災難來臨時,世界發生了什麼?別人在做什麼?

面對災難,這些普通人,在拼盡全力,共克時艱。他們的故事,會深刻地影響孩子們的心靈,會無聲地告訴孩子們,應該怎麼做人,什麼樣的人生觀才是崇高的。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時朝莉在河南省盧氏馬耳巖小學支教

生命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力量

時朝莉通過網絡直播帶領新疆喀什澤普第三小學學生晨讀

宅家學習,要做好這幾點

《中國青年》:在這個較長時間的居家學習時段裡,您認為老師和家長們應該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

時朝莉:據最新的數據統計,2020年春天,全球有近5億學生在線學習,這是全世界教育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學習元年。同時,很多學校都喊出了“停課不停學”的口號,我認為,疫情期間學習文化知識,也必不可少。

但除此之外,以疫情為教材,結合每個學科的特點,師生們還可以嘗試進行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將獨立在家的學生編成一個一個的小組,比如手工、繪畫、視頻創作、書摘等等,以不同項目帶動學生小組合作去進行探索、研究、發現——這樣的學習,不僅帶給了孩子們課堂以外的樂趣,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對於家長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陪伴。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家長可以通過協助孩子制定一日的作息時間表、工作學習量表等,幫助孩子規劃自己的時間,提高在家學習的效率;並在每個週末,總結本週學習的收穫和出現的問題,制定好下一週的學習計劃以及任務清單。計劃制定完畢之後,家長還要做好監督者的角色。

這樣一個長時間的居家學習體驗和親子共處時光,是非常難得的。因此,建議家長們更多引導孩子們學習鍛鍊生活能力、勞動技能,多多參與親子的活動和遊戲,這對於孩子們的身心成長都是非常有益的。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tamak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