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來膨脹劑,如何繞開雲服務市場的四大陷阱?

互聯網帶來膨脹劑,如何繞開雲服務市場的四大陷阱?

“互聯網是先進生產力沒錯,但是互聯網很多時候也是野蠻人和膨脹劑,原本單純、樸素的傳統行業,往往因為互聯網的進入而變得浮躁、飄移、戾氣起來。”這是一位傳統行業企業主對“擁抱”互聯網多年之後的體會和總結。

筆者身邊持這樣觀點的朋友並不少。實際上不僅僅是傳統行業,即使是類似於雲服務、CDN、大數據等等泛IT領域,也因為純互聯網企業的進入以及發力,帶來了各種預想不到的變化。

以雲服務市場為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各大互聯網廠商的進入,在帶來“免費、參與感、單點突破、降維攻擊、快速迭代”等等互聯網思維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給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所有廠商,都挖了各種各樣的陷阱,比如風口陷阱、資本陷阱、規模陷阱以及地域陷阱等等。

而所有云服務廠商要想盡量避免掉進陷阱裡,既要對著那些已經掉進陷阱或者即將要掉進陷阱的廠商“以史為鑑”,更要低頭看路抬頭看天,看清整個行業的走勢靈活應對以防患於未然。

風口陷阱:大風能讓人飛起,也能讓人摔落

如今TMT行業尤其是其中的互聯網企業,都喜歡追求風口,雷軍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影響甚大,可惜的是很多人只看到大風能讓豬飛起來,卻忽略了大風也能讓豬摔落的殘酷現實。

迅雷似乎就是這種喜歡追逐風口的廠商之一。在此前區塊鏈、比特幣、數字貨幣等風口崛起的時候,迅雷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風口,順勢把最早的賺錢寶、下載寶進行升級,推出了號稱是“CDN+區塊鏈/數字貨幣技術”的混血兒——玩客雲。實際上玩客雲背後的技術並不新鮮,與早年間的BT下載技術本質並無二致。說白了,玩客雲就是使用早已成熟的CDN技術,把閒置的用戶帶寬和存儲資源利用起來,將各地用戶的應用響應需求導向最近的計算和存儲節點,用最短的距離滿足和提升網絡響應速度。

聰明的迅雷,為這種業內早已成熟的技術冠以一個新熱詞,叫“共享經濟”。一時間,P2P技術被認為是CDN行業的革命性技術,並受資本熱捧。迅雷的股票也一度飆升。

可惜的是,區塊鏈、數字貨幣的風口還在,迅雷自家卻發生了內訌:迅雷指責原高管利益輸送,迅雷大數據公司“反擊”迅雷說,迅雷玩客幣並未使用區塊鏈技術,屬於變相的ICO項目,是頂風違反7部委文件,利用非法交易所,非法群體傳銷,非法集資的騙局。

雖然如今內訌事件已經平息了,但是迅雷卻在美國遭遇多起集體訴訟,投資者指控迅雷故意參與非法ICO,並針對這些活動發佈虛假聲明,認為這些舉措對迅雷的股價產生了極大影響。在最瘋狂的時候,迅雷的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腰斬,從27元跌至12.8元。

縱使如此,迅雷追求風口的腳步仍舊沒有停止。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迅雷表示要推出新一代智能硬件“玩客雲”與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數字通證“鏈克”,其中玩客雲是收集閒置資源的媒介,而鏈克來解決在資源在收集、使用、交換過程中的公平性、實時性問題。

迅雷表示,如今主流的區塊鏈併發處理能力大概一秒鐘能夠執行的智能合約調用數基本不超過100個,但是迅雷希望做到一秒鐘能夠處理上億次的智能合約。

迅雷這次的雄心和海口,究竟有幾成能夠成功,現在還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和上一波追求風口引發的資本市場積極反應不同,此次資本市場的反應冷淡,迅雷的股價還是在底部徘徊著。

資本陷阱:資本有時候是蜜罐,有時候也是砒霜

在雲服務市場上,和迅雷對所謂的風口“貪嗔痴”不一樣,金山雲則喜歡融資,這也印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但是,眾所周知資本都是貪婪的,給你一塊錢恨不得你給他們賺10塊甚至是100塊,而且很多時候資本並沒有企業本身有耐心,從這個意義上去衡量,資本很多時候確實是蜜罐,但是也有一些時候它是燙手的山芋,甚至是有毒的砒霜。

最近一段時間,金山雲的融資勢頭迅猛,光是D輪就獲得了三次融資,短短47天之內融資總額高達7.2億美元,公司投後估值接近24億美元,刷新了中國雲行業的融資額。

當然,看到了金山雲好的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其嚴峻的一方面。根據金山軟件的財報等數據,金山雲2017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68億元、3.04億元、3.58億元、4.019億元。從絕對數上看,每個季度都有些許增長,但是二三四三個季度的環比增長率卻分別是13.4%、11.8%、11.2%,不難看出其環比增長率是在不斷下降的。最新的2018 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更是顯示,金山雲的季度等比增速進一步放緩。更為嚴峻的是,按照金山雲的公告稱,2017年前三個季度,營收9個多億,虧損就達6億元,全年營收13億多,虧損額估計會達到7到8億。

不僅如此,去年底拿到一些融資後金山雲就重磅宣佈了降價,宣佈雲數據庫Redis降價60%,CDN降價50%,雲服務器最大降幅30%,對象存儲產品價格再降10%。在此輪降價中,“創新低、全面降價、一降到底、擊穿行業底線”等等成為了耀眼的詞彙。

稍微對中國TMT行業有所瞭解的人,可能都意識到了,上述那些令雲服務市場“熱血沸騰”的文字,在電商、手機、二手車等行業,早已經是人人熟悉的“套路”。而且作為雷軍系企業,金山雲是明顯在學小米的玩法,想要繼承雷軍的衣缽,但如果沒有想清楚下面四個問題,就極有可能掉進資本的陷阱。

第一,燒錢到底能不能增效?從前面數據可以看出主張降價的金山雲在最近幾個季度的環比增幅是在不斷下降的,如果說燒錢既大幅增加了成本,在增加營收的邊際效應上還在不斷降低,那麼這錢值得燒嗎?

第二,融資7.2億美元固然不算少,但是這些和財大氣粗的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這些錢真的敢隨便燒嗎,想想互聯網行業裡早期的拉手等團購網站,中期的樂視等企業,以及當下摩拜、ofo的悲壯賣身,錢是不是該捂得緊一點?

第三,如今金山雲學習的小米,方向正好和金山雲相反,不僅沒降價而且還試圖不斷提升品牌調性,持續提升產品的價格檔位,金山雲真的學到了小米的精髓了嗎?

第四,也是最為重要的,金山雲所在的市場是2B市場,2B市場和2C市場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降價固然能夠吸引一小部分的價格敏感型客戶,但是對更多的雲服務企業客戶而言,相比於價格,產品、技術、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創新性、健壯性、靈活性以及響應速度等等,才是企業客戶更為看重的。在這種情況下,2C的降價打法在2B市場還能收穫同樣的效果嗎?

規模陷阱:只要成本有剛性,市場永遠有“殺”不死的“小強”

實際上,想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打法擠壓、爭搶雲服務市場的,遠遠不止金山雲一家,而且更典型的應該是阿里雲、騰訊雲等大佬。“降價-提升市場份額-繼續降價-擠壓中小廠商-繼續降價-清除中小廠商-繼續降價-壟斷市場-提升價格-獲取高額利潤”,這或許是阿里雲、騰訊雲等心中理想的市場走向,也是在互聯網諸多2C領域裡已經印證了的黃金戰法。

這也是為什麼阿里雲、騰訊雲等在雲服務市場發起了一輪又一輪價格戰的根本原因。毫無疑問,降價短期內確實是獲取客戶和市場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即使對巨頭來說,降價也不是萬能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首先是規模未必經濟。“規模經濟”的概念是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艾瀚南提出來的。規模經濟的概念一問世,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法寶。似乎只有擴大規模,才能做大做強,才能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才能有望壟斷行業。然而云服務行業,規模效應和互聯網行業相比,要差不少。比如互聯網行業的某一個應用,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增加的成本是極少的,而用戶帶來的廣告營銷、增值服務、資本市場估值,卻能以線性甚至高於線性的方式增加。

而云服務市場在每一單業務的開發、測試、部署、運維等每一個環節,相應的產品、技術、人力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阿里雲、騰訊雲等想通過發力CDN等細分領域做大營收和規模,這條路未必好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副主任胡海波就曾指出的,雲服務公司在做CDN的初期,即規模較小的時候,利用雲計算整體的大規模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邊際成本。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在最近兩年的時間裡,要遷移出去的,已經遷移出去了,之後,對他們而言,潛在市場在減少,價格戰的邊際效用在減弱。

其次,是反槓桿性。這幾年大家對“槓桿”這個詞想必不會陌生,尤其是在經濟、投資、理財等各個領域。直白地說,槓桿就是用最少的本金,撬動最多的資源,以獲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在雲服務市場,當巨頭舉起降價的大棒時,是有反槓桿性的。說人話就是,比如阿里雲或者騰訊雲對某一產品進行降價,因為其市場份額大,所以要保持相應的市場份額,就要承擔比中小廠商大得多的成本壓力。從中小廠商的角度上看,只要些許一點的代價,就能讓大廠商付出極大的成本,有點四兩撥千斤的感覺。再比如,最近微信、QQ等封了抖音、快手、西瓜、微視等的短視頻分享鏈接,這就是典型的“反槓桿性”,以“割肉”的方式犧牲原本有著廣闊前景的微視,去阻擊日益壯大了的抖音、快手。

再次,是成本剛性。成本剛性和規模未必經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還不完全一樣。規模不經濟強調的是規模沒有帶來額外增益,而成本剛性更強調成本的不可降低。以雲服務市場的CDN為例,服務的節點數、帶寬總量、穩定性、質量、大冗餘、抗攻擊等等是核心,尤其是節點數和帶寬總量是最基礎的。而這兩項成本並不能因為你的降價、規模上升等,有任何的降低。所謂的“攤薄成本”在雲服務行業如CDN等,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成本有剛性,這種惡性競爭就很難持續下去。

難怪迅雷CEO陳磊會多次感嘆,“今天這個市場已經亂套了,惡性競爭,大部分企業都虧本去做。很多雲服務商都在賠本賺吆喝,根本不管商業模式。”要知道,即使是強大如阿里雲,在2017第四季度裡,雲計算業務雖然整體營收達到35.99億人民幣,但同時,淨利潤也虧損高達7.94億人民幣,創下了2015年第二季度以來的峰值;而另一巨頭騰訊雲方面,更是有傳言稱副總裁黃海清目前已向騰訊提交辭呈,業務負責人都辭職了,騰訊雲目前面臨的內外部壓力可見一斑。巨頭尚且如此,中小廠商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是缺乏中立性。無論是阿里雲、騰訊雲,還是百度雲、京東雲、金山雲,由於這些廠商自身就有很多相關的線上業務,同時各自體系內的關聯公司更是不計其數,可能某一塊業務或者某一個關聯公司,就和某一個潛在客戶存在競爭關係。在這種缺乏中立性的背景下,很多企業客戶就會考慮到業務安全、數據機密等問題,而去選擇更加中立的第三方服務商,因此,在企業級市場,價格並非最核心的因素。

地域陷阱:勤能補拙,但是有些事情怎麼也補不了

不光是中國市場殺得如火如荼,放眼全球,雲服務市場更是刀光劍影。

在過去的2017年裡,加拿大皇家資本市場追蹤了19家雲服務商,他們一共投入了638億美元,增長率為22%,而2018年這一數值將增長27%至810億美元。巨頭亞馬遜、微軟和谷歌更是不差錢,根據相關《華爾街日報》網站等媒體報道,這三者在資本支出和資本租賃上共投入416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了33%。高投入也帶來了高產出,2017年亞馬遜的AWS雲業務營收達到175億美元,增長了43%。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微軟的Aure雲業務營收更是幾乎翻了一番。

但是,在中國市場,以公有云為例,根據IDC的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除了因為某些原因基本沒有進入中國的谷歌外,外資雲服務廠商微軟Azure(由世紀互聯運營)以及亞馬遜AWS(由光環新網運營),都沒有進入前五。這樣的結局當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地域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即便勤能補拙,但有些事情是怎麼也補不了的。

要知道,即使是強勢如蘋果,從今年2月28日起,也將中國內地的iCloud服務轉由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了。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的平等流動,但互聯網企業想要搶佔山頭卻不得不考慮地域陷阱。或許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入鄉隨俗,才是國外雲廠商深耕中國雲服務市場最重要的本領。

結語:

去年底知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發佈報告稱,到2020年時,全球雲計算市場的規模將達到4110億美元。龐大的市場也吸引了各路廠商蜂擁而入。其中,互聯網廠商的大舉進軍,讓雲服務市場到處充滿了膨脹劑,更是到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無論是巨頭,還是想要趕上風口的初創型雲廠商,沒人可以高枕無憂,在冒進的同時要時時刻刻警惕掉進陷阱的危險。而原住專業廠商更需要在越來越浮躁的行業氛圍中保持戰略定力,以免捲入互聯網思維的陷阱中。

可以說陷阱無處不在,而保持初心勇於創新,敬畏行業尊重對手,大膽開拓精細運營,並遵循商業規律的本質,這些或許才是避開陷阱、以不變應萬變的最有效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