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境內古代四稜碑見聞錄

從形制上講,四稜碑是一種與傳統石碑風格迥異的碑類,它由碑座、碑柱和碑帽組成,因碑體四面均鐫刻相關文字而得名。

四稜碑一般為官立或官方允立,內容大多系官方的有關規定或村規民約;六枝境內的四稜碑現僅見灑志、巖腳、落別等鄉鎮尚有殘存。

六枝境內古代四稜碑見聞錄

灑志鄉灑志村灑志街村民組的四稜碑立於清代光緒年間,碑帽似傘蓋,頂部為石球造型。碑體通高230釐米,其中,碑柱寬33釐米,高195釐米,碑帽高35釐米,寬48.5釐米。碑體正面鐫刻“告示”,右面鐫刻“內糧”,背面鐫刻“剔弊碑”,左面字跡泯滅難辨。“告示”主要陳述官員經過該地捐款、捐糧、出力等存在問題給民間帶來的疾苦,對此作出相應取締,落款時間是光緒十六年;“剔弊碑”對有關流弊及採取措施同樣也有明文規定,落款時間是光緒九年十二月;“內糧”下均是人名,沒有落款時間。綜合起來便可看出:這塊碑是後人把相關內容集中在一起後鐫刻塑立的。灑志村舊時地處通往關嶺的古驛道上,系古代交通要衝,該碑的存在並非偶然。

六枝境內古代四稜碑見聞錄

巖腳鎮二道巖村老場壩四稜碑,形制與灑志的相似。該碑原有碑帽已毀,碑柱高205釐米,寬36釐米,底座寬65釐米,從碑柱依稀可辨碑體正面鐫刻的是“清軍府嚴示”,碑文為“牧牛關山大路,永禁開挖傷塚”,碑右面是郎岱軍民府作出的關於此地交通、貿易、墓葬等有關規定陳述,左面是捐資者功德碑,末尾鐫刻“永垂不朽”四字,背面是“清道光廿十三年穀旦奉官示立”字樣。據民間所說,此地過去是巖腳通往大定的官道,牛馬交易市場設在這裡,如交易過程中有嚴重違反規定者,就要被砍頭,並將其頭顱擺放在這座四稜碑頂端示眾;在世代口傳中,這樣的警示曾先後出現過幾次。

落別板照的四稜碑除碑帽是原物外,其餘部分系上世紀末修復時重新制作的。碑帽類似於二重攢尖形,頂端塑獅子一尊,二重攢尖中間石體部分正面鐫刻有“板照史話”字樣,碑柱四面分別鐫刻這一方布依族的遷徙、生產、生活歷史,以及有關的村規民約、修復記述等,從造型可見當時這一方文化的某些風貌。

六枝境內古代四稜碑見聞錄

總之,六枝境內的四稜碑是這一方大地生產、貿易、歷史開發和沿革的物證,它對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鮮活的物化資料,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可灑志、巖腳的兩座均已發生傾斜,而灑志鄉簸箕田現存的一座清代四稜碑已被村民王德安家用來建房(故大小、碑體內容不得而知)。除落別新修復的之外,能見到的四稜碑碑體上的內容或逐步風化,或已嚴重風化,拓片工作已迫不容緩。如何對這一份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在現實情形下確實成為了一個不該回避的課題。(摘自《中國涼都》吳學良)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謝謝惠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