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齊白石在四川有記載可查的三位弟子之中,餘中英是其中一位。餘中英本是軍政中人,但其平生熱愛書法。早年受教於趙熙門下,又雅好金石,遙知齊白石名,仰慕其藝術成就,1933年辭去二十一軍獨立第三旅旅長職務,北上京城誠拜齊白石為師。餘中英虛心求教,兩人也頗為投契,常有合作佳品。齊白石贊餘中英:“蜀中不獨官聲美,篆刻猶堪後世名。”在餘中英將歸蜀中之際,還贈予《送餘中英歸蜀》四條屏(現藏於成都市博物館),並稱“翁慼慼然若有所失”。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餘中英 行草臨王羲之貼

餘中英作字作畫非常勤奮,“無論寒暑閒忙,每日必讀帖練字。晚年尤愛章草,每用廢報紙臨摹,運筆如飛,引以為樂”。在餘中英出任市長之後,蜀中的商招也多為其所題。因其書法之好,餘中英與徐悲鴻、張大千、謝無量等翰墨名家也皆有過往。1934年夏初,徐悲鴻到成都,餘中英將徐悲鴻尊為上賓,專程陪同徐悲鴻遊覽峨嵋山等川中名勝古蹟,聊盡東主之誼。

六十年代後,餘中英潛心漢隸及王羲之、孫過庭、張旭諸家行草,書法愈加精進。此幅《行草臨王羲之貼》臨王羲之書法十餘幅,其中有《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平安帖》等,筆鋒圓渾遒勁,筆法清俊秀逸,頗得王羲之書法之妙。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篆書南無阿彌陀佛

佳墨傳於世,後學應有人。這後學之人卻以“無聞”而聞名。徐無聞,其書法清健雅逸、秀潤瀟灑,是繼餘中英後蜀中又一書法大家。無聞之名,取義有二:“一、《說文》雲:‘聾,無聞也’。二、《論語》:‘四十五十而無聞焉,其亦可以已矣夫。’”蓋先生是以自謙之詞,謝於浮名也。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隸書楞嚴經

徐無聞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後任教於西南大學,一生治學著述,勤於書法,是一位學者型書家。作為一名公眾學者,徐無聞總免不了聽到各種聲音,是與非或許糾纏不清。楞嚴經句“所入既滅,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是謂當外界所有的嘈雜穿過你,心中雜蕪不生,如風過耳,無所為有,無所為無,無所動性,天心月圓。隸書之筆法取自漢簡,併兼《石門頌》、《禮器碑》意趣,行筆端雅,氣息安詳。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楷書讚般若波羅蜜偈語

徐無聞喜看南懷瑾先生佛學書籍。《楷書讚般若波羅蜜偈語》時值禪宗居士嚴永奎發行南先生書,贈予徐無聞數冊,嚴永奎又仰慕徐無聞書法,便發心請寫此幅。在楷書方面,徐無聞對褚遂良頗有研究,此楷書以帖兼碑,用筆靈活多變,綽綽多姿,細骨豐肌處見爽利清雅。

徐無聞或不理佛,但其身有著學者之不屈於流弊的獨立精神,不為世見左右,不以功名耀身。他反對過度追求時風,借用孫過庭《書譜》中句“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刻有一方章,並稱此為“吾箴。行無過,必有成”。一生以此立身作則,頗與陳寅恪“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相應合。這老一輩學者的知行合一,令人唏噓。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篆書對聯

徐無聞的書法取法乎上,筆法精微,在對待傳統經典文本時,強調入古,博觀而約取,尤對於篆書理解深刻。篆書初學《嶧山碑》《石鼓文》,繼而遍學李陽冰墨跡。“隔溪漁舟幽鳥相逐,亂山喬木奇花初胎”聯集漢碑句,以嶧山碑筆法出之,又並不拘於純中鋒,端莊嚴謹又自有其創新,筆法濃枯相映、虛實結合,氣息連貫緊湊,於醇古淵穆之上稍見酣暢,作字時的一絲不苟似可衝出書外。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中山王字對

40歲以後,徐無聞上溯甲骨金文、戰國“中山王器字”,此之乃是二十世紀初出土有大量帶有文字的文物,而考古學家只關注文物的歷史價值。當徐無聞初見中山王字的整飭秀美,便如獲至寶,此後臨習不輟,併為之沉迷。

他的中山王字將瘦硬奇肆的刀筆與醇厚典雅的韻味相融合,以法度為基礎表現韻味,又以韻味成為法度的旨趣,於高古之外有從容,而自成一格文士氣息,使之一時成為絕響。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行楷鷓鴣天

先生獨具慧眼發現中山王字的書法之美,源於他身後的古文字功底以及深厚的學養,他將書寫創作與古文字的編纂、考訂、梳理結合起來研究,就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的真面目、籀文與小篆的關係等方面進行探討,論證了“小篆為戰國文字”,是徐無聞對古文字做出的重要貢獻。

除篆書、中山王字以外,徐無聞先生的楷書行書也無不精擅。他力圖打破藏鋒、中鋒正宗論,吸取古代書法名作中豐富多變的筆法,把行書、篆書的筆意與意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自出機杼,於八十年代形成清勁秀拔的徐氏書風,啟功稱之為“古、篆、楷、行,罔不精工”。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餘中英 墨竹

書法之外,徐無聞先生還雅好畫竹,筆法生動,繁而不亂。他在《題自畫竹》中雲:“畫竹頗亦難,筆常與心左。瀟灑出風塵,我思文與可。”這畫竹之意,是先生品格的自詡,也是追摹先賢文同之思。綠竹猗猗是風規,如切如磋是君子,先生的詩人氣質,秀潤清健,飄逸不凡。他的竹也與他的書法氣質一致,是先生藝術人格的寫照。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雙清圖

他在《前修軼聞錄》裡講到:“知識分子固然離不開名利,但名利卻不能罩住所有的知識分子,一些人在名利之外別有追求。前輩們的嘉言懿行,激勵著我們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我畢竟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這擲地有聲的話,是一位學者的文化擔當,同時也徐無聞先生如竹一般的氣節與風骨。

以“無聞”而聞名的書家

徐無聞 高仕圖

徐無聞先生一生越過名利的藩籬,致力於丹青墨寶,耽於斯而樂於斯,達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不求與聞達卻聞名於後。韓愈所謂:“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聞四馳”,在徐無聞先生的身上,卻正是得到了深刻的證明。

青山録

_ END 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