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齐白石在四川有记载可查的三位弟子之中,余中英是其中一位。余中英本是军政中人,但其平生热爱书法。早年受教于赵熙门下,又雅好金石,遥知齐白石名,仰慕其艺术成就,1933年辞去二十一军独立第三旅旅长职务,北上京城诚拜齐白石为师。余中英虚心求教,两人也颇为投契,常有合作佳品。齐白石赞余中英:“蜀中不独官声美,篆刻犹堪后世名。”在余中英将归蜀中之际,还赠予《送余中英归蜀》四条屏(现藏于成都市博物馆),并称“翁戚戚然若有所失”。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余中英 行草临王羲之贴

余中英作字作画非常勤奋,“无论寒暑闲忙,每日必读帖练字。晚年尤爱章草,每用废报纸临摹,运笔如飞,引以为乐”。在余中英出任市长之后,蜀中的商招也多为其所题。因其书法之好,余中英与徐悲鸿、张大千、谢无量等翰墨名家也皆有过往。1934年夏初,徐悲鸿到成都,余中英将徐悲鸿尊为上宾,专程陪同徐悲鸿游览峨嵋山等川中名胜古迹,聊尽东主之谊。

六十年代后,余中英潜心汉隶及王羲之、孙过庭、张旭诸家行草,书法愈加精进。此幅《行草临王羲之贴》临王羲之书法十余幅,其中有《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等,笔锋圆浑遒劲,笔法清俊秀逸,颇得王羲之书法之妙。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篆书南无阿弥陀佛

佳墨传于世,后学应有人。这后学之人却以“无闻”而闻名。徐无闻,其书法清健雅逸、秀润潇洒,是继余中英后蜀中又一书法大家。无闻之名,取义有二:“一、《说文》云:‘聋,无闻也’。二、《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可以已矣夫。’”盖先生是以自谦之词,谢于浮名也。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隶书楞严经

徐无闻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教于西南大学,一生治学著述,勤于书法,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作为一名公众学者,徐无闻总免不了听到各种声音,是与非或许纠缠不清。楞严经句“所入既灭,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谓当外界所有的嘈杂穿过你,心中杂芜不生,如风过耳,无所为有,无所为无,无所动性,天心月圆。隶书之笔法取自汉简,并兼《石门颂》、《礼器碑》意趣,行笔端雅,气息安详。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楷书讚般若波罗蜜偈语

徐无闻喜看南怀瑾先生佛学书籍。《楷书讚般若波罗蜜偈语》时值禅宗居士严永奎发行南先生书,赠予徐无闻数册,严永奎又仰慕徐无闻书法,便发心请写此幅。在楷书方面,徐无闻对褚遂良颇有研究,此楷书以帖兼碑,用笔灵活多变,绰绰多姿,细骨丰肌处见爽利清雅。

徐无闻或不理佛,但其身有着学者之不屈于流弊的独立精神,不为世见左右,不以功名耀身。他反对过度追求时风,借用孙过庭《书谱》中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刻有一方章,并称此为“吾箴。行无过,必有成”。一生以此立身作则,颇与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相应合。这老一辈学者的知行合一,令人唏嘘。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篆书对联

徐无闻的书法取法乎上,笔法精微,在对待传统经典文本时,强调入古,博观而约取,尤对于篆书理解深刻。篆书初学《峄山碑》《石鼓文》,继而遍学李阳冰墨迹。“隔溪渔舟幽鸟相逐,乱山乔木奇花初胎”联集汉碑句,以峄山碑笔法出之,又并不拘于纯中锋,端庄严谨又自有其创新,笔法浓枯相映、虚实结合,气息连贯紧凑,于醇古渊穆之上稍见酣畅,作字时的一丝不苟似可冲出书外。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中山王字对

40岁以后,徐无闻上溯甲骨金文、战国“中山王器字”,此之乃是二十世纪初出土有大量带有文字的文物,而考古学家只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当徐无闻初见中山王字的整饬秀美,便如获至宝,此后临习不辍,并为之沉迷。

他的中山王字将瘦硬奇肆的刀笔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以法度为基础表现韵味,又以韵味成为法度的旨趣,于高古之外有从容,而自成一格文士气息,使之一时成为绝响。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行楷鹧鸪天

先生独具慧眼发现中山王字的书法之美,源于他身后的古文字功底以及深厚的学养,他将书写创作与古文字的编纂、考订、梳理结合起来研究,就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真面目、籀文与小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证了“小篆为战国文字”,是徐无闻对古文字做出的重要贡献。

除篆书、中山王字以外,徐无闻先生的楷书行书也无不精擅。他力图打破藏锋、中锋正宗论,吸取古代书法名作中丰富多变的笔法,把行书、篆书的笔意与意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出机杼,于八十年代形成清劲秀拔的徐氏书风,启功称之为“古、篆、楷、行,罔不精工”。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余中英 墨竹

书法之外,徐无闻先生还雅好画竹,笔法生动,繁而不乱。他在《题自画竹》中云:“画竹颇亦难,笔常与心左。潇洒出风尘,我思文与可。”这画竹之意,是先生品格的自诩,也是追摹先贤文同之思。绿竹猗猗是风规,如切如磋是君子,先生的诗人气质,秀润清健,飘逸不凡。他的竹也与他的书法气质一致,是先生艺术人格的写照。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双清图

他在《前修轶闻录》里讲到:“知识分子固然离不开名利,但名利却不能罩住所有的知识分子,一些人在名利之外别有追求。前辈们的嘉言懿行,激励着我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我毕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掷地有声的话,是一位学者的文化担当,同时也徐无闻先生如竹一般的气节与风骨。

以“无闻”而闻名的书家

徐无闻 高仕图

徐无闻先生一生越过名利的藩篱,致力于丹青墨宝,耽于斯而乐于斯,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不求与闻达却闻名于后。韩愈所谓:“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在徐无闻先生的身上,却正是得到了深刻的证明。

青山録

_ END 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