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張獻忠死前在做什麼?三種說法,哪一種才是對的呢?

張獻忠,陝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明崇禎三年(1630年),響應王嘉胤的反明號召,率米脂十八寨農民起義,自號“八大王”,改營為“西”,又稱“西營八大王”。1644年,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權。

滿清以來,張獻忠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農民領袖。張獻忠死後,無論官史野史,對於他的記載基本上是“殘暴成性、殺人如麻、屠盡川人”,幾乎無一“好”字,相關記敘大家皆耳熟能詳,無需贅述。下面且探討一下張獻忠被清軍殺死之前,他到底在做什麼?

“八大王”張獻忠死前在做什麼?三種說法,哪一種才是對的呢?

說法之一:正在西充縣城屠殺百姓

蔡東藩《清史演義》(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十六回有如下文字:

“豪格遂令進忠前行,部兵後隨,日夕催趲,直達四川西充縣界,紮下營盤,飭前哨往探。回報獻忠正在西充屠城,豪格立命拔營,到了鳳凰山,正值漫天大霧,曉色迷濛,遂即逾山前進。適獻忠屠盡西充,麾眾出城,兩下相遇被清兵衝殺過去,一陣亂劈,獻忠不知清兵多少,還拿著殺人的手段,左抵右擋。霎時間日光微逗,大霧漸開,獻忠左右四顧,手下所剩無幾,義子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等人都不知去向,此時方著急起來,大吼一聲,殺開血路,望西而走。”

那麼,根據蔡東藩老先生的說法,張獻忠在為清軍殺死之前,就一直在西充縣城屠殺老百姓。這似乎是印證了《平寇志》《蜀碧》《聖教入川記》等野史關於對張獻忠的描述。考慮到蔡東藩寫《清史演義》成於民國年間,那時滿清早已作古,而《平寇志》《蜀碧》《聖教入川記》等書皆成於滿清之初,故蔡東藩在撰寫《清史演義》時,取信上述三書之觀點可能性較大。

因此,《清史演義》關於張獻忠死前仍在屠殺川人的描述,不過是這幾本書觀點的一個重複罷了。

“八大王”張獻忠死前在做什麼?三種說法,哪一種才是對的呢?

說法之二:正在北上迎擊清兵的路上

由謝天佑、簡修煒編著的《中國農民戰爭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對張獻忠死之前的記敘是:

“在李自成壯烈犧牲的第二年,滿清兵由陝南入川,張獻忠於公元一六四六年(順治三年)七月撤出成都,帶兵北上,迎擊清兵。十一月,行軍至川北順慶(今四川南充市)西,由於叛徒劉進忠出賣,遭到突然襲擊,張獻忠英勇奮戰犧牲在鳳凰山,年方四十。張獻忠犧牲以後,他的部隊和李自成的部隊一樣,仍然有很強的實力。”

《中國通史講義》(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相關的記敘和《中國農民戰爭簡史》差不多:

“李自成犧牲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遭到清軍和漢族地主武裝的圍攻,處境極為不利。但是這一部分起義軍一面拒絕了清軍的誘降,一面乘清軍追擊李自成軍南下時,攻擊清軍的背側,給其以一定的打擊。一六四六年七月,張獻忠主動放棄成都,率軍向陝西進發,十二月在西充鳳凰山地區與清軍遭遇,由於叛徒引清軍由間道先入西充,起義軍猝不及防,不幸戰敗,張獻忠英勇犧牲。”

“八大王”張獻忠死前在做什麼?三種說法,哪一種才是對的呢?

因此,從《中國農民戰爭簡史》《中國通史講義》的敘述來看,張獻忠死之前,其實是主動撤出成都,準備北上迎擊清軍,半路上被劉進忠出賣,遭遇突然襲擊而死。也就是說,張獻忠死之前,還沒有進入西充城,在鳳凰山直接就掛了。

說法之三:正在鳳凰山整頓隊伍、擴充實力、補充給養

這種說法,見於南充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南充掌故》(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一書。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清順治二年(1645),張獻忠派都督劉進忠、馬元利率兵佔領順慶,馬元利留守順慶府。張獻忠駐兵遂寧時,調馬元利去遂寧。清順治三年(1646)初,清軍由陝南入川。張獻忠移師西充縣鳳凰山(位於今西充縣多扶鎮)。他整頓隊伍,擴充實力,補充給養,積極準備北上抗清。鳳凰山四周群山環合,主峰海拔500米,原有東、西、南三道寨門,地勢險要。不料張獻忠部將劉進忠在廣元朝天關叛變降清,並秘密引導清肅親王豪格率軍星夜急馳撲向大西軍,十二月抵達西充縣鳳凰山。張獻忠無備,倉促率眾出門巡視,經劉進忠指認,清軍亂箭射之,張獻忠中箭身亡。”

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兩點:第一,張獻忠死前,並非是在西充屠城,而是在鳳凰山整頓隊伍、擴充實力、補充給養,積極準備北上抗清;第二,因為劉進忠秘密引清軍突襲,張獻忠無防備而死

“八大王”張獻忠死前在做什麼?三種說法,哪一種才是對的呢?

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張獻忠死之前的三種說法來看,這樣說似乎真的有些道理。但是,第一種說法,演義成分太重;第二、三種說法,基本意思差不多,都是說張獻忠準備抗擊清軍,只是細節有不同。那麼,你到底認為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