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數字科技開創保險轉型新路徑

導語:12月19日,2020中關村金融科技論壇暨第七屆普惠金融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創始人、董事長楊帆出席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他提到在數字化時代,保險行業轉型破局一是需要企業基因的改變,從銷售第一的思維轉向用戶第一的思維;二是組織形態更加扁平化;三是技術架構的改變需順應業務發展;四是建立大數據中臺以支撐多樣的業務場景;五是運營方式的轉變,由線下逐步轉移到線上;六是產品的變革

楊帆:數字科技開創保險轉型新路徑

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創始人、董事長楊帆

以下為嘉賓發言內容:

大家下午好!剛才周主席從監管行業角度講了大的趨勢,容院士從技術上講了區塊鏈,我們正好從實踐角度來講講技術的應用。信美相互給大家用三句話來做個簡單介紹:第一句話,信美相互保險是中國第一家相互制的人壽保險組織,成立在2017年;第二句話,我們是螞蟻金服領投的,所以我們整個技術底層都是搭建在阿里巴巴雲計算基礎之上的一家公司;第三句話,我們也是中國第一家全線上運營的相互保險組織。所以這三個特徵和後面的介紹有很大的關係。

談到互聯網保險,談到保險科技,我們離不開大的互聯網科技創業的環境,大家看到的過去的幾天當中,真正成功的這些獨角獸和大型BAT這樣的企業,從保險行業視角來看,我們做了一點小結,感覺核心他們都是融入了社會當中的核心場景,從美團、頭條到第二梯隊的微博、知乎都取得了比較大的場景。保險這種場景在互聯網當中的應用幾年下來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辦法,除了在淘寶上的退運費險等等小的險種之外,主流的險種一直面臨一個挑戰,如何走進生活走進生活場景。

另外一條,保險行業這麼多年,一直有營銷的文化,所以大家對保險行業詬病比較多,千萬的營銷大軍、銀行渠道的理財。在互聯網金融轉型當中,其實觀念上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90後、80後我們在線下我們最需要什麼,我們希望的是我們看到這個組織是能夠尊重我的,值得信任的。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簡單的、快捷的,文字上是要簡練,讓我們有一個參與感,而且需要你所有的內容服務體系要透明的,而且視覺要產生衝擊力。

如何在保險行業做轉型的破局呢?大家看到前段時間,也就上週,中國銀保監會下發了一個《互聯網業務監管辦法的徵求意見稿》,在業內引起很大轟動,因為保險行業期待這個文件有兩年的時間了,大量創新期待的文件來支持和保護。我們看到這個過程當中有幾個重大的條件需要行業思考的,第一個首先是企業基因的改變,從銷售第一的思維,以前叫渠道為王,今天對不起了,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用戶為王,用戶第一的思維和科技融合的理念,這條我覺得對保險行業挑戰最大。

第二條是組織形態的改變。龐大的組織體系,數以千計萬計的分支機構,還有龐大的金字塔式的銷售團隊,在互聯網時代不轉型是不行的,應該把他轉成什麼樣的企業呢?像科技公司一樣,扁平化的非常靈活機動的。技術架構的改變,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長此以往,過去30保險公司的架構很多是老的架構,在互聯網時代以云為核心的架構,包括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都帶來很大的挑戰。對大的公司把你龐大的系統如何進行改造業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另外一條非常關鍵,就是數據的中臺是以往行業所缺失的,建立一個大數據的中臺來支撐各種各樣業務場景的渠道,這種轉變是刻骨銘心的。還有運營方式的轉變,從線下人跟人之間的交互走上線上人機之間的交互,到雲智能的應用。以信美為例,信美服務的用戶超過兩千萬,我們的客服只有十個人來接電話。80%以上的客服靠什麼支撐?靠的是人工智能,是智能客服通過機器學習、通過知識圖譜不斷的完善。大量的服務通過線上來進行解決,毫無疑問節省了大量的成本,讓公司的知識庫和知識圖譜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

還有就是交互路徑的改變。今天在互聯網時代新的媒體,從微博到今日頭條到抖音,正在成為新一代創業者和科技組織所不得不考慮的新的溝通方式。

最後一條就是產品,從小產品到大產品的轉型,除了科技注入到產品之外還有其他的資源,其實你說醫學技術不是科技嗎?從廣義講也是,如何把這些互聯網的數據、大數據的技術、醫療的技術、基因的技術融入到產品當中去,對行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而不再是一張簡簡單單的保單,這個轉化也是非常急迫的。

信美一直在行業前端做了很多創新,舉個例子,比如產品定製化的創新,當涉及到癌症的解決方案,以前得了肺癌是買不到保險的,因為保險公司只青睞那些健康的群體,所以我們去年做過嘗試,跟大的藥廠來為那些已經得了小細胞肺癌的人提供化療藥。另外,機制的透明化,機制透明化就說要把你的技術在網上實施透出,而且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背書,信美作為以“互助共濟”為初心、以會員利益至上的相互保險組織,在業內首創“信美會員愛心救助賬戶”,且應用區塊鏈的技術,將每一筆資金的劃轉都寫在區塊鏈上,同時,向會員同步公開捐贈明細、支出項目明細、救助案件詳情、年度報告等信息,實時接受會員監督。這種應用過程我們感覺到是直接受益的,區塊鏈對你的信譽度大大提升。

還有服務的產品化,以往是賣保險產品,今天我們把健康管理的服務揉到產品當中去,把保險變為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保險拖著健康管理的名字。這個底層的技術需要數字支撐,如何提供用戶所需的服務產品。

另外,運營方式的改變。剛才也提到運營的數字化,比如說我們在支付寶上做了賠審團,對行業也是很大的創新。也就是說當發生賠付爭議案的時候,我們讓保險的參與者在線上進行投票,來決定最終賠付與否。通過讓用戶的參與的實踐,我們發現賠的很少,因為客戶更加公正客觀的來評價你拒賠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沒有如實告知還是有其他的行為,事實證明我們網民是非常公平的非常可愛的,而且他們互相之間啟發教育,甚至給我們帶來非常好的傳播,這個創新對用戶保險知識的普及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另外就是流量的私域化,這是未來行業整個變革大的趨勢,通過小視頻,通過各種各樣內容的創建,我們改變跟用戶接觸的方式和交易方式,啟發用戶來參與我需要什麼樣的保險,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們做了很多實踐,放一個小視頻在微博上,兩天時間就一百多萬人點擊視頻觀看。

另外還有一些數字技術的應用,在這不再贅述了。

談點最後的觀點,未來提到整個行業面臨著從小的狹義的保險條款這樣一個保險產品,轉成把科技注入到產品的設計當中去,通過智能手機設備、穿戴設備、機器人、高速視頻,包括各種各樣的醫學服務和醫療技術,融到你的產品設計當中去,去報備產品去提供服務。

剛才我第一頁講到的,把一個低頻的場景通過這種交互變成高頻的場景,另外把企業產生有價值的大數據變成讓用戶受益的小數據。我把數據告訴你,你怎麼生活怎麼控制,怎麼控制血壓,怎麼能讓你更加健康的生活,能影響你的壽命,這都是需要藉助信用審核,健康綜合服務也成為未來保險機構新的增長點、新的模式。靠銷售、靠利差具有一定的盈利方式,也許未來會靠服務來替換和轉型。面對保險機構的挑戰,以前保險公司都是巨無霸,壽險公司都很大,很多產品都是自己來做,自己來買醫院自己做科技自己做什麼,未來我們需要打開視野,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科技公司、創業企業他們的能力融到保險機構的服務體系和產品創新當中去,把大家整合在一起,實現什麼呢?把分段式的各種各樣的服務能力整合成為金融級的健康管理服務,這是未來2020年我們看的到的最大的創新。在美國很多很大的創新企業都是在這個領域跑的最前的,網上可以搜一下,把數字科技智能設備,移動設備跟保險服務能力做深度的融合,跟客戶進行高頻的交互、定價。

信美相互保險一直是聚焦為同質風險保障需求人群提供健康保障服務,用互助精神改變社會生態,昨天在人民日報看到一篇文章寫到“人,永遠是相互的”,希望大家多關注信美,也更多關心相互保險。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