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冷战伊始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在冷战的最初阶段,苏联薄弱的海上力量对西方毫无威胁,此时苏联的主要工作仍是恢复经济,弥补战争创伤,没有精力和资本花在尚不熟悉的海洋上。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对海洋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二战前,造成大舰下水就淘汰

到了50年代,苏联海军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新锐舰艇的建设全面展开,17500吨级的68改型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建成14艘,3000吨级的各型驱逐舰建成70艘,此外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鱼雷艇。

但是在西方海军的眼里,这些水面舰艇就是一支“新古董舰队”,因为68改型还是一艘火炮战舰。在导弹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下水即落伍。此时,他们最为重视的是苏联这一时期下水的26艘611型(Z级)大型鱼雷潜艇和215艘613型(W级)中型鱼雷潜艇。

尤其是后者,不仅性能尚可,而且广泛采用了自动焊接和定位流水作业法,建造速度极快,它们使苏联海军在装备领域有了拿得出手的相对优势,也使西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威胁。自此北约开始全天候的紧盯苏联潜艇力量的发展,并不断改进对抗方式。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圣彼得堡博物馆的613潜艇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只维持了不到100艘U型艇,就对英国的航运造成了巨大威胁,而现在苏联在北大西洋方向保有200多艘潜艇,这种对比很容易让欧洲国家成为惊弓之鸟,并使他们对美国的依赖与期望越发高涨。

因此这一时期,美海军只能顺应国家战略中对盟友防卫义务的规定,调动大量资源加强反潜力量建设,与苏联展开水下对抗。由于此时美海军拥有包括核力量在内的全面优势,能够突入苏联近海作战,因此这一阶段北约海军对苏联的水下作战呈现打击,封锁和保卫交通线并重的模式。

欧洲是美苏争夺的核心地区,苏联在欧洲部署有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在50年代,苏联没有海外基地,因此舰队要执行破交任务,就地理环境而言,欧洲方面只有北方舰队可以较为方便的前出并展开潜艇兵力,其他两支舰队都必须通过北约控制的海峡,这在战时,不可想象。亚洲方面的太平洋舰队,进入大洋则要面临日本列岛的封锁。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苏联潜艇穿过挪威海 就可以进入大西洋

开始水下对抗

美军在50年代制定了对苏的作战预案-“扣球”,其设定的基础是,东方对西方发动了全面进攻,之后西方联军如何进行固守和反击,其中,该方案对反潜战这样设定:

在开战日,西方将首先死守欧亚主要水道和海岛,如斯卡格拉克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马海峡,GIUK水道,日本列岛,塞浦路斯等岛屿。对过于靠近前沿的宗谷,津轻等海峡实施严密监视,以形成对苏联海军尤其是潜艇部队的全球性封锁链,控制和削弱苏联海军进入大洋的潜艇力量。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缺少直面大洋的出海口,是苏联永远的痛

在战争的下一阶段,西方将尽快完成海上作战力量的集结,以占据明显优势的海空力量前压,进一步削弱和歼灭苏联海军的作战力量,在战争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将对苏联阵营的主要港口实施航空核-常联合突击,这些港口包括莫尔斯克,罗斯塔,塞瓦斯托波尔,海参崴,以及中国旅顺港等等。

强大火力的突击将使苏联阵营的主要海上作战能力无以为继,不仅将消灭未及出港的潜艇,也将使其沿岸防御体系出现巨大的漏洞,之后,则是两栖兵力开始进行登陆作战。在消灭了舰艇基地后,专门的护航舰队开始在航线附近搜索前期已经展开的潜艇,对这些无法回家的潜艇进行存量消灭。

这种跨越全球,异常宏大的海上战争方案,成为今后数十年美苏海上对抗的基本构想。虽然由于东西方战略态势发生了大量复杂的变化,造成“扣球”方案的设定在很多细节上并不切实,但是针对苏联乃至东方世界的海上封锁尤其是水下封锁计划,在地缘态势上已经建立起来。在上述地缘框架内,自1949年起,西方世界不断加强着水下战争准备。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冷战初期 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是咄咄逼人的攻势战略

直到今天,美军总参谋部的对俄作战议案,依然以“扣球”方案为基础制定,只是顺应了科技的发展和政治的变化,在细节上有所改进。

不余遗力,层层设防

摩尔曼斯克,位于苏联北方,濒临巴伦支海,这里是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自然而然成为了苏联北方舰队的驻扎地。从这里向西出发,穿过挪威海或者格陵兰海就可以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西洋海域。

针对这一地理特征,北约在冰岛以北的巴伦支海,挪威海一线布置了第一道完备的反潜体系。包括系留传感器,系泊声呐浮标,岸基反潜巡逻机,轻型反潜潜艇和水雷战潜艇等等。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反潜对任何一国海军都是重中之重,这是工业水平的较量

第二道防线由英国,法国在附近海域保持的20-30艘驱护舰为主的舰队组成,其中相当部分用来反潜作战。

第三道防线由从北欧到南欧的水下,布置密度极大的水底声呐和传感器组成,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的达达尼尔海峡边上,切断了黑海舰队和北方舰队互通的路径。这些完备的对潜侦察/监视体系在和平时期执行任务,在战时还将得到加强。

仅仅有防线,还远远不够,北约在重点海域也部署了机动反潜力量。在北大西洋方向,开战后西方将动用2个航母特混舰队进行专门的反潜扫荡作战,另外4个大队遂行护航任务。在地中海方向,8艘主力航母中将有部分专职反潜作战,1艘用于护航。而三艘轻型航母将全部用于反潜搜索/突击作战。在巴伦支海-挪威海方向,将部署3艘主力航母和3艘轻型航母。上述3个海域,还将部署近20艘常规潜艇封锁特定海区,以上兵力的大部分将由美国和英国负责。

在反潜战装备建设方面,美军在40年代末即改装了7艘科芒斯曼湾级护航航母,它们被称为反潜护航航母,主要用于特定海区的护航作战或伴随式护航。二艘独立级轻型航母被改装成轻型反潜航母,用于在特定海区实施反潜遮断和扫荡作战。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水下幽灵

到了50年代末,这些反潜航母被封存,11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被改装成反潜航母,代号CVS,它们能搭载美军所有类型的舰载固定翼反潜机和直升机。英军在这一时期也保持了3艘舰队航母和至少8艘轻型航母,其中一部分用于在特定方向和海域实施反潜作战。

于此同时,英美等国研制了P-2岸基反潜机现代化改型,S-2和“塘鹅”舰载反潜机,并最终在1960年初开始部署P-3A岸基反潜机。

苏联的应对

但实际上,北约的这些努力,未必符合现实要求,苏联进化的非常快。1956年,苏联制定了新的海军军事发展学说,代号“101号科研工作计划”。这是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结果,其转变了之前的苏联国家战略,将可靠的核威慑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军队开始实施脱胎换骨般的改革。就海军而言,改革的目标是淘汰传统的大型火炮水面舰艇,全面改组航空兵,尽全力加强潜艇力量,普及导弹和核武器。

该计划将“破坏敌人沿海地区的海军基地,港口,工业中心及其它重要目标”作为了海军的首要任务,之前近海防御阶段所确定的“确保海洋边境不受侵犯”的战略目标,成为了次要任务。这是典型的以攻代守战略,意味着苏联海军将成长为一支更富有攻击性的军事力量。

贯穿冷战的美苏潜艇对抗,让蔚蓝的水下充满了重重杀机 (上篇)

潜艇属于不对称战力,可以让弱国快速的对强国形成威慑

该学说认为,传统的鱼雷潜艇和轰炸航空兵,以在航线上形成鱼雷潜艇阻截幕和封锁特定港口为主要手段的传统破交战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战略性破交作战中,如果要对西方航运造成30%的持续损失,就需要部署650艘潜艇,但是到50年代末,苏联在进行了年产100艘潜艇的高强度生产后,也只拥有了440艘潜艇。在全面战争中,如果要对美欧,美日海上战略交通线构成实质性威胁,苏联海军必须立足于核潜艇,核武器等高性能装备,全面改革破交作战方式。

自此,核潜艇登上了冷战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海基战略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上对抗格局,也给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

上篇完,下篇是核动力潜艇的应用和对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