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一篇推文,从春末夏初拖到了接近立秋的时节。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春末夏初五月底,楸花沟虽然到了最热闹的时节,但相对城里依然静得出奇。解冻的河水潺潺、南来的杜鹃声声、新生的树叶沙沙,都是随着季节转换而来的声音。

抵不住山里的宁静和季节转换的诱惑,我们全家又飞回了楸花沟,在山里呆了四天,遇到了前来探寻楸花沟的城里人,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与曾经熟悉后来陌生的乡邻重新相识……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一位邻居提到了那篇爆文《感谢城市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回得去的农村》,盛赞的同时话语中带着焦虑:那些相是恁照滴吧?大冬天满山上光秃秃的什么也木有,发出去让那么多人看着……这一次恁再多照点儿发出去,好让人家知道咱这里也有青山绿水。

邻居担心很多人看了冬天北方的光秃秃,就有了北方一直都是光秃秃的刻板印象。

为光秃秃的楸花沟正名,便成为此次回家的目的之一,但是十万+的爆款是不可企及的。拍了青山绿水,至于有多少人能看到只能是听(靠)天(您)由(转)命(发)了。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邻居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朴实的农村,自始至终都是缺少自信的。一是缺少文化自信,二是经济上的短板致使经济自信丢失,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没法见人”。邻居的儿子娶了城里的媳妇,亲家数次说要来看看,邻居一直没有答应:冬天光秃秃的山没法见人、夏天的旱厕无法进人、遇到春旱更是一副穷乡僻壤的模样……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藏了一个最美的故乡。几年前,我所在的媒体推出了“最美乡村”系列报道,报道推出后不断接到读者爆料,我随爆料人之一一起进村采访,发现所到的村落毫无特色,最终没能成稿。

而这样的村落在中国肯定是不计其数的,这其中也包含了我的故乡——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楸花沟: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历史名人,没有成系统的民俗,没有可供娱乐的任何项目……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但这里就是乡村原本的样子:居民纯朴,万物自然,宁静质朴,野菜野蛮生长,经过驯化的家禽在山野中自由撒欢。

与大江大海相比,这里的小溪流更具可亲近性,挽起裤腿脚就可以捉鱼虾蟹;与名山大川相较,这里的小土包更会善待乡民,黄土地里总能刨出养人的瓜果蔬菜。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他乡总归是他乡,再美的风景终将是过眼云烟。而每一个人心中最美的所在一定是自己的故乡,阔别已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情感相连。

这种情感不同于人世间的其它任何情感,故乡不会伤害我们,不会背叛我们。你亲近,他不为所动,给你他能够给与的一切馈赠;你远离,他也不动声色,不会去讨要外人的眷恋,这是一种单向的精神寄托。

如此说来,所有对故乡的失去,皆是因为我们的叛离。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带着一点点自恋,然而又缺乏真正的自信,应该是乡村人的一种典型心态。

没有过节,没有大事,我也不时飞回老家,还经常兴师动众,把弟弟一家也一起叫回去,在没有任何节气的时日全家团聚,乡邻们觉得奇怪,同事们觉得任性。如此任性,只是想在心中最美的故乡赶上一次季节变换,享受三两天真正的清净。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返乡记《感谢城市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回得去的农村》以后,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都会有三三两两的人来探寻楸花沟,他们也是安静的访客,并没有带着一丁点儿傲气,静静的来悄悄的走,不扰乡邻与乡野,这大概就是人与自然最原始的默契。

我期望这种原始的默契一直存续下去。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希望乡邻过上美好生活,又不想让资本侵入原汁原味的乡村。

如若乡村换上盛装,跟农民没了关系,岂不可悲?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其实北方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四季分明,冬天作为光秃秃的一季也同样是值得期待的。

在春末夏初

绕着半山的老屋找到了他们小时候的样子

他们是热闹时节的重要部分

青涩是一种特别的味道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酸杏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桃子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核桃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鸭梨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花椒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山楂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板栗小时候(花而未果)↑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波爸苹果小时候↑

为光秃秃的北方(楸花沟)正名

↑柿子小时候↑

文图|吕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