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母親學做面

“跟著”母親學做面

仲宣樓下城河美

我雖生活在魚米之鄉湖北,可山西人總歸對面食情有獨鍾,從小到大我都是在母親所做的各種山西風味麵食的輪轉中度日成長的。母親雖然工作辛苦,但做飯總是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從我記事兒時起,家裡的每一頓飯幾乎都是她做的,多為麵食,很好吃。步入老年後的母親,做起飯來已明顯力不從心,偶爾會自言自語說“做了一輩子飯”,可語氣中分明不是埋怨與厭倦,而是幸福與成就。做慣了飯的她,偶爾不做反倒很不習慣,每次我們兄弟姊妹相約“回家”都會“剝奪”她做飯的“權力”,讓她歇著。當飯菜做好請她上桌時,她卻總是要到廚房轉一圈,摸摸這看看那,然後才踏實地落坐餐桌前。每到此時,我都會調皮地對母親調侃說:“你這一轉,就把做飯的功勞全搶去了”,她聽罷總是開心地付之“哈哈”一笑,或許在她看來做飯是她的本份,勿需勞煩他人吧!


“跟著”母親學做面

母親與我

其實,母親並未直接教過我們做面。從小到大隻要她在家,我們便是做飯的旁觀者,包括做面。不過,我們略會一些麵食又確實是跟她老人家所學,確切地說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


“跟著”母親學做面

襄江晚霞紅勝火

2020年是農曆庚子年,庚子年“有事說”古已有之且去年盛傳,豈料一語成讖被不幸言中。鼠年的春天剛到,肆虐的“新冠”疫情就迫使襄陽繼武漢之後封城,習慣了風調雨順、歲月靜好的襄陽人何曾想過自己的城市會封為疫區,也未曾想過宅家“足不出戶”能成為普通人“為國出力”最好方式。“病毒、封城、抗疫、援鄂”等關鍵詞成為媒體的主題,我已記不清多少回被抗疫逆行者的凡人壯舉、被援鄂醫療隊的激昂而來的畫面、被萬眾一心的中國力量所感動、被震撼。在封城的五十多個日夜裡,觸目驚心、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與催人淚下、激盪心靈的鮮活感人故事集中交織著,構成平生聞所未聞的奇特經歷,蕩氣迴腸而又恍然如夢……。庚子年果然不同尋常!


“跟著”母親學做面

樹影婆娑美城河

宅家的日子“吃” 是最大的事兒,也是最難的事兒。食材單一加上光吃不動,使得胃口變差、體重增加,對健康十分不利。於是全家開始實行以麵食為主的兩餐制。麵食為主,意味著做飯轉為以我為主,好在我雖然較少做飯卻從不視做飯為負擔,相反很願享受制作和家人共享的過程,問題在於做啥麵食好呢?


“跟著”母親學做面

水天一色城河火

夜深啦,臥榻之上我毫無睡意,默默盤點著熟悉的麵食,母親的身影隨之忽隱忽現於腦海,彷彿離世多年的她老人家又來到我身邊,這次的她不是耄耋之年,而是我兒時的她的模樣:清瘦精幹,風風火火,陽光慈祥。

那時候的母親整日裡既要工作又要忙家務,風風火火沒有閒的時候。下班後,她總是不顧疲憊地一頭鑽進廚房,三下五去二就給全家端上來香噴噴的飯菜,麻利的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母親擅做老家山西面食,又熱情好客,在廠裡廠外的熟人圈裡小有名氣,軍工廠的山西老鄉圈子甚至把我們家當成了每年春節老鄉免費聚會的餐點。母親所做麵食好吃且花樣繁多,光面條類就有擀麵、拉麵、餄絡面、爐面、削麵、油潑面、碾科豆、炒麵、撅片面等十好幾種;餅類也不少,如千層餅、餡餅、軟煎餅、鍋盔餅、炒餅等;人們熟知的餃子就更不在話下啦,不論是水餃、鍋貼餃還是蒸餃,她做的又快又好,皮薄餡香,味道獨特到難以言表,即便“淺嘗”亦能留下難忘的味覺記憶……。

“跟著”母親學做面


回味母親所做飯菜總是幸福的,特別是兒時與飯菜相關的生活片段更有甜到心底的感覺。與母親相比,自己能做的品種實在太少,幸好兒時天天看、頓頓吃,對母親所做各種麵食的方法已爛熟於心,好與次的標準心中有數,現在因疫宅家可謂天剔 “實踐”良機,那就從最基本也是較難掌握的擀麵開始吧!

“擀麵啦!”我心裡唸叨著,隨手拿起和麵盆,盛上面粉,接好一碗水準備和麵。這時,母親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天氣冷要用溫水和麵。”我下意識地傻笑了一下,立馬往碗裡兌入開水。不一會兒,面就和好了,我學著母親的辦法用綿紗布將盆中的面蒙上,開始“醒面”,“嗯”——母親肯定的表情閃現於我的腦海。醒好面後我準備開始擀,說來也怪,就在我拿起擀麵杖的一剎那,母親擀麵的情景忽又浮現眼前,這重複無數次的情景實在是太過熟悉,只見她挽起袖子洗淨手,拿出擀麵杖先將圓形的麵糰一下下擀開些,接著將擀開的面捲上擀麵杖,然後雙手握杖,雙臂抻直下壓並推著麵杖往前滾動,滾動時得讓裹著麵皮的麵杖與案板間瞬間產生儘可能大的磨擦力,同時還不能影響麵杖向前滾動,這個過程會發出 “噌噌噌”的聲響。當面杖快要滾至案板邊緣時,再猛地將麵杖“呲”地拖回。這一推一拖所形成“噌噌噌,呲”擀麵聲響,聽之極富韻律感,加上帶勁兒的整體動作,使得擀麵的全過程協調而富有美感!推拖數次後需把麵攤開鋪平,換個方向把麵皮捲上擀麵杖繼續擀,這樣才能使整張面皮厚薄一致並保持圓形,如此循環往復直到面皮厚薄均勻適度才算擀好……。

我照著母擀麵的樣子起勁地擀著,幾個循環後面皮的邊緣出現鋸齒狀裂紋,疑惑中母親又“發話”啦:“面醒的時間短啦,下次注意。”我頓時臉頰發熱,不好意思地扭頭環視身邊,見四下無人方才鎮定下來。擀完切好後,成型的麵條就可下鍋啦,“開水下面,面下鍋後要把面兜起來才不會沾鍋,然後再蓋上蓋兒”母親的教誨迴響在耳畔。該撈麵啦,按照她老人家傳授的要領下出來的麵條看上去果然不錯, “頭鍋面,落鍋餅” 是母親做面和烙餅時的口頭禪,意思是頭鍋面與落鍋餅最好吃,頭鍋面要緊著家中長者、最重要的人或客人先吃,於是我撈出這頭鍋面,澆上肉香撲鼻的臊子,理所當然地得先端給家人吃啦。


“跟著”母親學做面


“跟著”母親學做面

或許是可口的麵條激活了味蕾,嘗過麵條後的第二天,老婆提出想吃我蒸的饅頭,這種“誇讚式”的請求令我沒法拒絕,說幹就幹!有了發酵粉,蒸饅頭比傳統方法省事兒的多,和麵後二小時左右面就發好啦,再經過揉麵做劑子、二次發酵、上籠屜蒸制等過程,雪白噴香的饅頭便完美出鍋。我把熱氣騰騰的饅頭端到餐桌上,便在餐桌前坐下,漫不經心地看著熱汽兒在饅頭上方緩緩縈繞升騰,思緒亦滑向兒時春節母親蒸制的花式饅頭。

小時候每逢過年母親都做花式饅頭,我記憶深刻。遵循著老家規矩,花式饅頭是臘月二十四蒸制,用具與用料並不複雜,除了發麵團,還有紅棗、黑豆、剪刀和梳子,製作過程的精彩才是重點。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製作時成竹在胸的母親動作嫻熟,手中麵糰兒異常馴服,三下兩下面團神奇地變成多種“小動物”面胚,擺滿案板。接下來還有更傳神的,隨著剪刀“咔嚓”作響的聲音和木梳左右翻飛的光影,案板上的“小動物”們紛紛長出腿腳和毛髮鬍鬚,大有“蠢蠢欲動”之感,但總還覺得差點啥。這時,母親直起腰來,朝著案板上“小動物”們審視片刻之後,信拈來案上黑豆,靈巧準確地為每個“小動物”“畫龍點睛”,轉眼間,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們歡快地躍然案上。細看之,小白兔活潑好動、小刺蝟圓咕窿咚、小狗熊憨態可掬,不禁令人拍案叫絕。最後上籠屜一蒸,活脫脫香噴噴的花式饅頭就成功啦。每到此時,我們兄弟姊妹就會立刻圍攏過來興高采烈地品頭論足起來……。

我們長大後母親再沒蒸過花式饅頭,如今細想緣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花式饅頭也是母親為迎合童心童趣而“量身定製”的呢!


“跟著”母親學做面


“跟著”母親學做面

麵條饅頭得到家人好評之後,這麵食便一發而不可收,多種烙餅、拉麵、爐面、餄洛、炒麵、炒餅、餃子等十多種麵食悉數登場。每次的製作過程我腦海都會浮現母親製作時的清晰場景,令我彷彿又回到有媽的幸福歲月,這種畫面感十足的“實景回放”是其他情況下所無法密集呈現的,故而我樂此不疲!


“跟著”母親學做面


“跟著”母親學做面


“跟著”母親學做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