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一個字,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許多大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使用一個字往往要經過反覆琢磨,認真錘鍊。“吟妥一個字,拈斷數根鬚”,就是說在寫詩作文時,為了尋找一個確切的詞,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和思想感情時,煞費心機的情形。

這裡就舉一個王安石改詩的故事作為例子。這個故事發生在他回江寧的路上。


改一個字,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這一天,他乘船走到瓜洲。瓜洲在長江北岸,和京口隔江斜對,中間只隔一條江水。

這時正是孟春季節,和暖的春風吹醒了大地,遙望大江南岸,地面上長出的小草,把大地染了一層綠色。晚間在江邊散步,一輪明月掛在半天,看著這春江月夜的景色,想想眼前的處境和自己的際遇,使他感慨萬端。更增加了他對故居的思念。於是他就拿起筆,寫下了此情此景和此時的心情: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寫作態度十分嚴肅,他的作品都是經過多次修改之後才定稿的,即使隨手拈來寫一首小詩,也要再三修改,絕不肯輕易放過一個字。


改一個字,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他讀完這首詩之後,又在吟誦、思考,當他吟誦到第三句“春風又到江南岸時”,覺得句中的“到”字用的不太好。春風又吹到江南岸,這是不錯的。但“到”字太呆板,沒有能把江南初春的景色和自己此時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詩的韻味也不夠濃。為了修改這一個字,他費了極大的心思,他首先把“到”改為“過”字,仍然覺得不妥。他又把“過”改為“入”字,也不能表現出江南的色彩變化,接著又把“入”字改為“滿”字,也未能表明春風與江南景色的關係。

他站在船頭,遙望長江南岸,春光明媚,楊柳穿上碧玉的新裝,在春風中隨風搖擺,路兩旁嫩綠的青草,沿著曲折的路徑,一直延伸到遠方。這勾起了他對過去的回憶,此時幾重山外的江寧,花草樹木應該是都變成綠色了吧。

他好像偶有所得,趕緊跑回船艙,提起筆來圈掉前面才改過的那個字,大大的寫了一個“綠”字,“春風又綠江南岸”,就用這個“綠”吧。


改一個字,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這個“綠”字用得確實好,綠,本來是形容詞,這裡做動詞用,意思是春風吹來,使江南岸又都變綠了。它不僅有色彩感,而且把變化過程都寫得出來。這樣就把江南春天的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非常巧妙而形象地表達出來了。

這種精益求精的寫作態度,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呢?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