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御制款开光木叶纹珐琅彩花卉渣斗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觚之小者曰渣斗」,述其形制类觚而小,可于宴飨之时盛装食物残渣,小型者亦可置茶渣,故也可归于茶具之属。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故名。其为撇口、束颈、丰肩、球腹。底承圈足微外撇,口足上下呼应,腹部膨出,使器型呈现三弯似的变化,妙曼灵动,优美自然。通体罩施白釉,其上珐琅彩,层次斐然。

清雍正御制款开光木叶纹珐琅彩花卉渣斗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都烧制渣斗,依据学者考证,大约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间,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 1687来华)致函法国提到在德国传教士纪理安(Bernardus-Kilian Stumpf, 1694抵华)的指导下,宫里设有玻璃厂,信中并要求加派玻璃与珐琅工匠来华。早期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雍正时在圆明园也建立另一个玻璃厂,乾隆朝追随雍正余绪,继续在圆明园烧造玻璃。

清雍正御制款开光木叶纹珐琅彩花卉渣斗

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首创的制作工艺,以传世品来看,多数来自雍正时代。其制作技术是将珐琅釉绘于玻璃胎上,经焙烧而成。玻璃与珐琅熔点较接近,温度低则呈色不佳,温度过高则玻璃易变形。此渣斗呈喇叭口,腹部上丰下敛,圈足。通体象牙白色,玻璃器表细如凝脂。肩部饰木叶纹,器腹开光,花卉珐琅双栏内署“雍正年制”四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