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莫言蜀道難比天,茶馬古道猶難進,險溝絕壁轉彎現,千山萬嶺勇向前。

這是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在執行巡迴醫療任務時即興創作的一首詩,在穿越了一條條泥濘崎嶇的盤山公路,翻越了一座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救助了一位位深陷病痛的藏民後,如今他們終於可以迴歸華南大地,回到思念他們的人們的身邊。

8月31日21:30,CZ3444航班落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心血管內科梅衛義副主任、感染科馬博主治醫師和急診科張亞會護理師在圓滿完成藏區幫扶工作後凱旋。

梅衛義副主任於去年8月作為醫療隊隊長帶隊前往西藏邊壩縣及林芝地區,馬博主治醫師和急診科張亞會護理師於今年6月底前往藏區。

邊壩,藏語意為 “吉祥光輝、祥焰”,然而醫療隊隊員在邊壩的每一天都如坐針氈。

艱苦的自然條件、簡陋的醫療環境以及惡劣的交通設施,使得在最接近天空地方的醫療救治也彷彿“堪比登天”般的困難……

3000公里的距離,3500米的海拔,24小時的膽戰心驚

梅衛義:救死扶傷,哪裡需要就往哪裡上

“老師,有一個孩子病重!請指導我們搶救!”

醫療隊隊長、心內科專家梅衛義副主任醫師曾接到縣醫院兒科的一條求助信息,梅隊長馬上趕到兒科病房,只見醫院醫護人員正在搶救一名3歲住院患兒: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喉部喘鳴、吸氣三凹徵、血壓80/50mmHg、患兒精神明顯變差!當地的醫生神色嚴峻,患兒家屬面露擔心與不信任……

梅隊長見狀馬上接手搶救,迅速判斷患兒為過敏性休克,當即指示使用腎上腺素0.1mg肌注,2min後患兒症狀即開始緩解。

“腎上腺皮質激素、氣管擴張藥物……”

醫囑有條不紊地開出,在當地醫護人員的配合下,孩子終於轉危為安,5天后孩子痊癒出院,梅隊長抱起孩子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指揮救治兒科病人要承擔很大風險,但當時真沒有考慮太多,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在生命面前,醫者唯有不計個人得失、勇於擔當。”梅衛義說道。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梅衛義隊長與成功救治的重症兒童

作為醫療隊隊長,梅衛義還會同隊友和邊壩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一同開展了巡迴醫療活動。

一連三天,梅衛義早出晚歸,克服重重困難,穿越泥濘崎嶇的山路,翻越一座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給藏族同胞送醫送藥。雖然地理環境危險,缺電、沒手機信號,但仍然情緒高昂,頂著高原的嚴寒、缺氧和風雨順利完成了基層巡迴義診任務。

巡迴醫療結束後,梅衛義還隨邊壩縣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赴尼木、沙丁和馬秀三個鄉鎮衛生院,檢查疾病防控工作,為當地衛生院提供技術指導。在邊壩期間,梅衛義隊長還始終將臨床醫療推廣、建章立制、教學傳幫帶、義診和巡迴醫療、創“二乙”等大量工作作為己任,由“輸血”變“造血”,實質性地提升當地醫療水平。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馬博:革命友誼,日日夜夜的並肩作戰

“老師,我是感染科的,洛松德青。"

誰都沒想到,馬博醫生竟會和這位高瘦的小夥結成一段革命友誼。

洛松德青是一位藏族小夥子,去年剛剛在山東濟寧醫學院畢業,是馬博醫生去之前,縣醫院唯一一個在感染科工作的醫生,也就是說,現在感染科只有他們兩位醫生。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然而,馬博醫生卻是帶著協助邊壩縣人民醫院完成創建二級乙等醫院工作的任務來的,工作難度比想象中還要大。

一開始新院區沒有裝修好,所以只能做一些資料整理工作,馬博醫生負責成熟規章制度的整理,洛松德青則提供當地情況,在此基礎上兩人一起修改完善,雖然每天很累,但好歹沒遇到啥大的困難。

等到新院區裝修好,他們過去一看,才知道原來的佈局非常不合理,作為發熱門診,本身房間就少,還安排了藥房、檢驗科,根本達不到隔離防護要求。他們只能反覆規劃、模擬,終於設計出三區兩通道的符合要求的發熱門診。

至於住院部,原來的規劃是在下一期完成,已經選址,上級也拔了款,但預評審時專家要求鑑於目前防疫形勢,作為邊壩縣定點醫院,一定要有隔離病房。後來院長和縣領導緊急協調,把旁邊的一排老房子改造成隔離病房,可是這時離最終評審只有十天了。

“我和德青馬不停蹄地規劃了佈局,然後立馬讓工人施工,直到評審前一天晚上,工人才施工完成。”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然而,評審當天,我們還需要張貼各種標誌,放好防護用品,評審九點開始(這裡上下班時間比廣州晚一個小時),為了趕在評審之前做好準備,我們只能在六點鐘,天剛矇矇亮的時候就動身。當時廣州二十多度,這裡溫度只有三度,我和德青起床往醫院趕,路上基本沒有人,縣城一共只有十輛出租車,我們聯繫了幾輛出租車都說太早了不接,新院區相當遠,我們只能頂著寒風一路走到醫院,整整花了一個小時,好在最終在專家趕到前做完了準備工作,並順利通過了評審。當時覺得沒啥,現在想起來可真夠驚險的!”馬博醫生回憶道。

張亞會:含淚救治,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要受傷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然而邊壩地區的野狗卻是藏民們最大的威脅,由於自然環境惡劣,邊壩地區野生動物特別多,棕熊、狼、野狗經常在山上出沒,狗咬人、吃人事件在邊壩絕對不是新聞,而是常發事件,甚至不少人為此喪命。

“張護長,快來看一下,有個孩子被狗咬傷全身要搶救!”

外科迪迪卡醫生抱著一個孩子衝來急診分診臺,父母泣不成聲,跪倒在急診科門口!

只見孩子全身都是血跡,面頰耳廓長達15釐米的傷口慘不忍睹,耳廓撕裂變形,頭皮多出撕裂傷,血跡未乾!

張亞會趕緊接過孩子衝進清創室,壓迫傷口止血,測量生命體徵,脫下孩子衣服檢查,瘦弱的身體全是淤青皮損!瞬間張護長的眼淚奪眶而出,生為人母的她,最見不得孩子受傷,更何況孩子面對的是多隻野狗的圍獵,光是想想就讓人膽戰心寒。

張亞會趕緊給他開放靜脈通道補液,孩子出血很多,有休克的先兆!一般犬咬傷是不建議縫合的,但是孩子傷口太大,出血不止,綜合考慮後他們決定給孩子清創縫合!

備皮刀、美容線、組織膠水通通都沒有,條件有限,只能硬著頭皮上。張護長幫忙清洗傷口,醫生給孩子局麻後開始縫合!

“孩子雖然已經9歲,但跟我們這5歲孩子身高差不多。在我們這一個小小的傷口縫合都要四五個護士家長按住,我想我就一個人,這麼大孩子,傷口又多可能要縫2-3小時……”張亞會說道。

“顧不得那麼多了!”

張亞會繼續回憶道:“我夾住孩子雙手,扶住他頭,讓孩子父親幫忙按住腿開始縫了。出乎我意料,孩子沒有大吵大鬧,紋絲不動,我聽到他咬牙齒的聲音,身體在發抖,不時痛苦呻吟。我特別心疼,不停安慰他,抓著他手鼓勵他,父親也眼淚婆娑,不停向我點頭致謝!幸好三小時的縫合特別順利,要不是我親眼看到,真不相信有孩子勇敢堅毅至此!後來孩子在我們留觀進一步治療,在醫務人員細心呵護下康復出院!我們陪他講話安慰他,幫他疏解心裡的恐懼,讓他儘可能減少心裡陰影!”

據張亞會介紹,鑑於狗咬人事件頻發,醫療隊隊員在業餘時間還教給當地藏民一些基礎的緊急救助知識,為專業救助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張亞會及醫生為孩子縫合傷口

在邊壩的每一天,醫療隊隊員都是處於24小時隨時待命的狀態,手機鈴聲響,是他們最緊張的時刻,因為他們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情況,唯有打起精神、全力以赴。

立足黃埔,情繫邊疆,東院精神跨越山海

作為黃埔區乃至廣州東部地區醫療龍頭,中山一院東院長期堅持公益性建設,以精細服務,精湛手術和精準醫療為理念為黃埔區及周邊地區居民健康福祉做出巨大貢獻,並對處於穗深港城市黃金走廊,是東部城市拓展方向,更是廣州重要經濟體的“大黃埔”,尤其是為其長期穩定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2020年是中山一院赴西藏邊壩縣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的第五年,東院始終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積極主動派出骨幹隊員,帶著熱忱與理想踏上雪域高原,把黨和國家對藏區的關懷帶到基層中去,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光芒。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在偏遠的蟲草採挖點為藏族同胞義診

在邊壩,中山一院醫療隊肩負著初心使命和醫者擔當,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克服困難、努力工作,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在當地開展制度建設、門診坐診、教學查房、示範帶教手術、疑難病例討論、業務培訓、學術講座、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參與“二乙”醫院創建等“造血”舉措,鍛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使當地醫護人員對常見病、多發病、部分危急重的診療能力和醫院的整體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為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和健康扶貧工作做出了貢獻。

中山一院東院援藏隊凱旋,缺氧但不缺精神

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只要國家有需要,天南海北我們都去,高山和大海阻攔不了東院人的決心和勇氣,缺氧但不缺精神!東院援藏隊還會繼續出發!

通訊員:何旭鵬,鄭亦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