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員的任命,一般都是由上級官員或者是皇帝直接決定,輿論在其中所能起到了作用實在有限。

輿論,其實很多時候代表的就是民意,所以這種制度下的官員任命,實際上並不受到民意的影響,就算老百姓天天給好的官員送萬民傘,皇帝也可能隨時把他拿下。而就算是和珅秦檜那樣引起公憤的官員,只要皇帝不點頭,他就還能得享高位。

但是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尤其是高官的任命,受到的輿論角度的制約還是比較大的,這是為什麼呢?

一、“鄉議”制度,魏晉版本的官員任命前的公示,中國古代輿論監督官員的特例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所謂的“鄉議”制度,就是在中央任命高級官員的時候,如果皇帝和大臣,大臣和大臣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而雙方都不想妥協的話,那麼就將這個任命的消息散佈出去,請各地具有名望的人,或者上書,或者直接進京城陳述自己的意見,最終根據這些人議論所達成的結果,決定要不要任命這個官員。

鄉議制度,盛行於晉朝到南北朝之間,是當時世家門閥政治走向巔峰的產物。但不管其原因為何,從影響上來說,可以說開了中國古代輿論監督官員任命的先河。

實際上在魏晉之前乃至於魏晉之後,輿論對於古代官員的任命都是有一定影響的,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臣子在民間無惡不作,引起所有百姓的敵視的話,稍微正常一點的皇帝,都不可能重用這樣的官員,甚至還要殺之以洩民憤。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但問題是,大多數的官員們就算壞,也不會壞的那麼明顯,老百姓們不一定能知道每一個官員貪汙腐敗的事實,所以這種輿論監督的底線太低,不能將其當成是一種合理的制度。

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鄉議制度就不同,這種制度是在官員任命之前的,雖然有資格參加鄉議制度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是世家出身的,但相對於僅僅由皇帝和幾個人決定來說,這種大規模的參考在野人士的意見,當然能夠形成一種有效的監督。

尤其是,如果一個官員要任命到某一個地方去當刺史,那麼這個地方本地的鄉議就尤為重要,如果當地的鄉議不同意,那麼這個官員就無法去當地上任,這種監督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是有實際的權力效應的。

二、南北朝時期,世家門閥政治的互相制約和妥協,是“鄉議”制度能夠出現的根本原因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以來,中國古代歷史就走向了中央集權的道路,這種政治結構下,官府的權力得到空前的加強,民間的力量被壓制,反映在輿論監督上,就是官員和任命與否,完全靠上級官僚或者是皇帝決定,歷朝歷代,概莫如是,而且歷史越往後發展,這種現象越突出。

但歷史在漢朝末年拐了個彎,隨著君王打壓宗室諸王,功臣名將,那些安心於本地發展的世家門閥的力量,開始逐漸凝聚。說白了就是世家門閥們靠著兼併土地,掌握鄉里,然後互相聯姻,逐漸成為一種社會上不容忽略的力量。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的力量達到頂峰,甚至可以與皇權扳手腕,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指當時的世家代表,琅琊王氏,實際上擁有能夠跟皇室司馬家族相抗衡的力量。

但世家政治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力量相對分散,天底下世家是很多的,這些世家之間的利益不一定時刻相同,經常會有紛爭,所以在政治上為了國家機構能夠有序運行,很多時候就需要妥協。

實際上鄉議制度,正是這種妥協的產物。當朝廷裡面的幾個大世家和皇室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時候,為了政府不至於解體,就需要拉入其他中小世家的力量,所謂的鄉議,實際上就是大世界門閥,拉攏中小世界門閥的行為。

三、世家政治下的輿論監督,固然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政治清明,但有些時候,也會成為腐敗的幫兇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正如上文所說,南北朝時期的鄉議,也就是輿論監督,雖然因為參與的人數比較廣泛,相對於以前的暗室操作來說,更具公平性,但這種公平是有時代的侷限的。

在面臨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這種鄉議,就反而成為公平的敵人。比如一個官員是寒門出身,那麼他的任命一旦法發起爭議,就很容易被所有人一切攻擊,因為保持並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是世家豪閥的共同利益。

但是這樣一來,在一些可能推動社會發展,政治清明的事件上,就會形成嚴重的障礙。實際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並非不知道世家門閥的危害,他們也一直試圖扶持寒門來對抗世家門閥,但正是在包括鄉議在內的很多被世家門閥操縱的制度下,這種皇室扶持寒門的行為,一直沒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的公示環節:輿論監督在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直到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的確立,才逐漸讓世家門閥的勢力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鄉議制度也是有自己的時代侷限性的。

四、結語

歷史向前發展的方式,是曲折迂迴的。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新生的制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實現社會進步的目的,它是在不斷的摸索,各階層互相試探之中,慢慢的達成新的妥協,並最終完善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鄉議,也就是輿論監督的制度也是一樣,它一方面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深受到時代的制約。更重要的是,它為後世人們利用輿論監督政府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對於歷史的意義,無疑是更加重要的。

參考文獻:

《晉書》

《中國古代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