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理论上产量无限为何却无限低产?

6.11日,小米发布了一款“巨能写”中性笔,这只笔相较于一般的中性笔的优势是拥有更大的墨水含量,使得该笔能一次性写到圆周率小数点后178022位,颠覆传统观念,而这样一支笔单价不到一元(9.9元十支),但是这款笔也遭遇了小米其他产品一样的困局——供货不足,导致许多人买不到笔只能加价买,引发大量网友吐槽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理论上产量无限为何却无限低产?

但是这此不是饥饿营销深入骨髓,而是"先销后产"的“小米模式” 导致了这个结果

都已经9021年了,这样一支笔,产业链成熟的都快烂了的小商品,如果还在讲苛求工艺品质,导致产能不足,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

看到小米产品总监李创奇出来解释了,话说的很漂亮,但是不够老实,我就几个问题说一说我的看法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理论上产量无限为何却无限低产?

小米产品总监李创奇

1、产量低,是因为这支笔的工艺很难吗?

不是,难不难这个事情分人,对于成熟的文具企业不难,但是对小米来说,确实很难,因为创奇也说了:

做一根好用的笔然后价格不贵这件事,实际操作比想象想难多了,毕竟是第一次跨品类做这么大规模的文具产品;

1)不是工艺比行业难,是比“想象”的难

2)团队跨品类做,没经验,销量预判失误,不敢备货,生产量小,供应链话语权低

3)母公司不给预算,团队主动选择“边产边销”(shuahou)的模式。

2、与其说小米有意调低产量,不如说,小米权衡利弊之后,接受了这个模式。

因为小米的经验告诉他,小米有粉丝,小米的消费者能够接受这种做法,先小批量生产,做做营销,卖卖看,如果销量好,就加大生产,如果销量不好,就砍掉,不至于损失惨重。

小米这些年很多产品都是这样做起来的。

制造业是个很麻烦的行业,不像是开发软件,可以迭代,可以搞敏捷开发,做实业就是需要实打实的投入,开始的设计,中间制作模具,反复修正,调整工艺,垫资量产,最后才是销售。

每一个环节要求非常精细,耗时也很长,稍微有些错漏,结果就会惨败。

但是小米不想走这个路线,因为战线长,全品类开战,做的东西很杂,没有健全的零售体系,大部分靠网销,如果走传统路线,垫资提产能,一旦后端销售遇阻,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小米选择了这个模式。

3、搞预售,这既是小米的能力,也是小米在投机取巧

我为什么说他在取巧呢?因为现在的小米已经是一个上市公司了,当年生于草莽,处处捉襟见肘,小米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手机备货成本非常高,一台成本可能就一两千,几十万台的备货,一旦遇到意外,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当时这种先消后产的轻模式,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

但是到了今天,连成本几毛钱一支笔,小米也要走这种模式,不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吗?

手机还可以拿工匠精神和工艺难度做做遮羞布,但是,这种产业链成熟的都快烂掉的小商品怎么给粉丝们交代呢?

说到底,这是一个做产品诚意的问题。

小米一个月被传出4次抄袭,为什么?

还是预算的问题,这家公司整体对设计这种纯成本投入就不感兴趣,因为不够性价比,所以能省则省。

知乎上原先小米的口碑是不错的,但是黑化的越来越明显,为什么?

因为小米很多做法都是在消耗粉丝情感,骂声愈演愈烈是因为之前小米靠产品攒的路人缘,快用光了。

4、所谓的小米模式总结下来其实就是:

1、找准一个可以“性价比”的品类

2、搭一个小团队

3、优先寻找合格的“联名”厂家解决生产问题,如果不行考虑代工

4、设计好图纸,寻找代工厂家

5、小成本试产,试销,如果粉丝买单,口碑尚可,就加放心投入、提高产量

6、如果粉丝不买单,就及时止损

前段时间一个问题下面,看到一个小米前员工出来吐槽过小米的这套体系: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理论上产量无限为何却无限低产?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理论上产量无限为何却无限低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小米的一些产品的,也期望小米能持续拿出有诚意的好产品,但是同时小米也应该走出经验主义,尊重经验是对的,但是唯经验论是错的,不要总是用这么穷的打法,可以学着适当放开步子了。

产品性价比,事事性价比,只能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我是搞机的彭于晏,每日为您带来最新科技资讯和点评。文章有哪些不足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完善的

创作不易,希望各位能多多点赞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