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舍力镇民和村村民的心里话:“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4月11日,大安市舍力镇民和村。

凌晨3点,天还没亮,欧忠余家的灯亮了。

猪圈里两头胖乎乎的小猪“呼呼大睡”,羊圈里30多只羊挤在一起相互取暖。

大安市舍力镇民和村村民的心里话:“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欧忠余和媳妇两人麻利地攉猪食,拌羊饲料。

“这些小家伙都是家里的宝贝,娇惯得很嘞!”拎着泔水桶的欧忠余笑得合不拢嘴,一会儿工夫就忙出一身汗。

5点,一阵米香从屋内飘出,两口子紧忙扒拉口饭。

看着媳妇出门跟村里的妇女们一起上了车,欧忠余哼着小曲,开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赶往村里返乡创业基地驶去。

“这车花了8000多块呢,年前买的,上哪方便多了。”小车行驶在宽敞整洁的村路上,平稳又自在。

拉开暖棚的门,一股热浪瞬间暖了欧忠余的身子。他二话不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抄起“家伙”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10点,欧忠余和工友们已经给几个大棚覆完膜,阳光透过大棚,斜斜地洒在透明的薄膜上,星星点点,仿佛银河坠落。

“过去就好喝口酒,喝坏了身体。”欧忠余难为情地笑了笑,在驻村干部一次次的进家里劝说引导下,欧忠余终于戒了酒。

“把喝酒时间都用来干活,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歇口气儿的工夫,欧忠余跟记者唠了起来。

“过去家里穷,心里苦啊,不喝酒还能干啥?现在让我喝酒也没时间啊,在这基地里干活,一个月开3000块钱,在儿女面前腰板也直啊!”

为了让贫困户早点吃上午饭,驻村工作队队员们齐上阵,帮着村民一起覆膜、压土。

2017年,省就业局和当地的企业家在村里建起了返乡创业基地,就是想让村民足不出村,能有活干。

中午,吃完午饭的欧忠余沿着村路散起了步:灰色的围墙、笔直的水泥路、蓝色垃圾车、全新自来水房……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民和村不仅修建了基础设施,建起了蔬菜大棚,就连村风也和“民和村”这个名字一样,民风淳朴,百姓和睦团结。

近年来,民和村驻村干部解贫困户思想之困,脱掉精神的穷帽子,拔掉生活的穷根。

走到叉路口,一顶粉色黄花帽格外亮眼。

“您快来看我这瓜苗,长的可好啦!”

大安市舍力镇民和村村民的心里话:“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说话的是曾经村里的贫困户于晓明,憨厚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若没有驻村工作队队员介绍,谁也想不到这乐观爽朗的年轻女子挑起家庭的重担,赡养着90岁高龄的奶奶。

“政府给建了大棚,第一年自己种了白菜,辛苦干了一年就挣了四百多块钱。”于晓明说,因为没有技术,白忙活了一年。

说的人一笑而过,听得人心里滋味不好受。

“第一书记王术国来了后,往家跑了好几趟,帮着联系学习技术,去年一栋大棚毛收入就两万多。”

“今年,我打算再盖一个大棚,有了技术,咱啥也不怕了,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再过两个月香瓜下来了,你们一定来家尝尝!”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实习生 程佳雯

编辑:刘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