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詞辨正“大江東去”之謎其二:註解赤壁

二.

題下註解:──赤壁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九:

“《太平寰宇記》引《江圖經》雲:‘烏林為赤壁。’《新經》雲:‘今江漢間言赤壁者有五:黃州、嘉魚、江夏、漢陽、漢川。’其說各有所據。惟江夏之說近古而合於史。”

而江漢間另有武昌、蒲圻赤壁之說。

蘇詞辨正“大江東去”之謎其二:註解赤壁


(一) 漢川縣城西八十里之赤壁草市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沔州.澺川縣》:

赤壁草市,在縣西八十里,古今地書多言此是操公敗處。】


(二) 漢陽縣西南臨障山南峰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九《荊湖北路.漢陽郡.景物上》:

【荊州記:臨障山南峰謂之烏林峰,亦謂之赤壁,周瑜破曹操處。】


(三) 武昌縣西赤磯山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五:

【江水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處所也。】

其要者二:──

(四)嘉魚縣東北赤壁山

嘉魚之說出自唐章懷太子《後漢書.劉表傳》注。

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卷七十六:“當以嘉魚之赤壁為據。”

而又有人說《水經注》載:“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

此說為清末地理學家楊守敬所肯定,並加以具體化。

《大清一統志》明確講:“赤壁山‘在嘉魚縣東北江濱’。”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皆認定“嘉魚縣東北”說。

主要論據乃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江下辨疑》:“江漢間赤壁有之,‘予以為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敗之地也。’”

──此地赤壁山即今嘉魚縣東北赤壁山。

──而另有蒲圻縣西北說:

──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之赤壁山。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鄂州.蒲圻縣》:

赤壁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論曹公“危於烏林”是也。】

《昭明文選》李善注引南朝《荊州記》:

【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船,上破魏武兵於烏林。】

《括地誌》也載:

【鄂州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

此外,《後漢書》李賢注,《

通典》、《資治通鑑》胡三省注等歷代一些重要的史作均持此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評註》亦持此說。

今天一般書本、學者、專家、歷史家皆以此處為赤壁之戰真正的發生地

赤壁磯頭有翼江亭,山頂有望江亭古蹟。今赤壁拜風臺、武侯宮陳列當地出土三國文物多件。遠望江南岸峭壁上刻有“赤壁”兩大字,傳為周瑜所書,故稱“周郎赤壁”,又稱“武赤壁”。

──而事實呢,歷史上嘉魚縣、蒲圻縣政區常有變化,赤壁屬嘉魚時,在縣東北;屬蒲圻時,在縣西北,兩地三說實為一地。按今天行政區則赤壁乃劃歸蒲圻。


蘇詞辨正“大江東去”之謎其二:註解赤壁


(五)湖北黃州城西赤鼻山

黃州之說出自《齊安拾遺》。

蘇軾文集》:

記黃州故吳國

【昨日讀《隨唐.地理志》,黃州乃永安郡。今黃州東十五里許有永安城,而俗謂之“女王城”,其說鄙野。而《圖經》以為春申君故城,亦非是。春申君所都,乃故吳國,今無錫惠山上有春申君廟,庶幾是乎?】

記赤壁: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

?斷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上有二蛇,或見之。遇風浪靜,輒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圖經》雲是徐邈。不知何時人,非魏之徐邈也。岸多細石,往往有溫瑩如玉者,深淺紅黃之色,或細紋如人手指螺紋也。既數遊,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棗慄,小者如芡實。又得一古銅盆,盛之,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者,有口鼻眼處,以為群石之長。】

與範子豐

【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時曹公敗歸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使縱火,則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嶽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相別,因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作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適會範子豐兄弟來求書字,遂書以與之。李字公達雲。元豐六年八月五日。】

赤壁賦》: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念奴嬌》: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可見東坡並沒有肯定,僅疑之耳。

後來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也貶黃州,追蹤東坡舊遊,在其《明道雜誌》雲:

【黃州江南流,在州西。其上流乃謂之東津,其下水謂之下津。去治無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頗峻峙,土人言:“此赤壁磯也。”按:周瑜破曹公於赤壁雲陳於江北,而黃州江東西流,無江北。至漢陽,江南北流,復有赤壁山。

疑漢陽是瑜戰處。南人謂山入水處為磯,而黃人呼赤壁訛為赤鼻。】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東坡雲:“黃州西山麓,鬥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敗歸,由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若使縱火,吾無遺類也!’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嶽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 】

後世一般皆不認為黃州赤壁就是三國古戰場,僅因蘇軾而稱之為“東坡赤壁”,又稱“文赤壁”,建有二賦堂、坡仙亭、酹江亭等,保存有蘇東坡手書石刻《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文物。

蘇詞辨正“大江東去”之謎其二:註解赤壁


但是,早在唐朝就有“黃州赤壁”為“周郎赤壁”之說:

詩人杜牧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24)在做黃州刺史時留下著名的詩《赤壁

》: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另一首《齊安郡晚秋》:

可憐赤壁爭雄渡

唯有蓑翁坐釣魚

──則杜牧應該是認可黃州赤壁為曹孫爭渡處

而奇怪的是,杜牧的祖父杜佑乃當朝著名的學者,他在其《通典》中雲:“今鄂州西北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

杜牧應該不會不知道其祖父的看法吧?因此他和祖父相駁,必有所本。

而今天雖然很大一部分數據都很肯定說湖北蒲圻赤壁是赤壁之戰的真正發生地,但是,也有人提出疑問

蘇學專家朱靖華在其所著《蘇軾論》一書中撰文考證:

──東坡赤壁就是周郎赤壁

——筆者案:我幾乎同意朱靖華先生的見解。呵呵。


蘇詞辨正“大江東去”之謎其二:註解赤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