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我的清小

【浮世繪】我的清小

原創 周光星 晚上八點 今天

【浮世繪】我的清小

【浮世繪】我的清小


我的清小


應母校之約,讓我主編《清之源》的校史,說是這年要舉辦一百一十週年校慶,這本書是作為校友來參與校慶的贈禮。對於這個任務,我真的有些惶恐,因為我此前從沒獨立編過校史之類的書,雖然近幾年來出版過兩本書,還受過報紙、電視臺的專訪,可那只是小說,與校史沒有一丁點的關係。無奈,我是夾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其實,那都是些虛名,根本不值得一提。他們說只有我才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可在我心裡還是虛得很。對於清湖小學,我有雙重意義:第一,我自己的少年時期有五年半的時間在這裡就讀,我的兄弟姐妹八人中有三人,及我的女兒,也是從這裡畢業的;第二,我從1988年下半年就調入清湖任教,有二十多年的交集。查看資料時發現,我父親在解放初期,還是這座學校的教研員,真是一家人與江山市清湖小學的緣份不淺呢。

清湖小學創辦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到如今,已是一百一十一年了。其實,真正要追溯清湖的辦學歷史,宋代時就有過一定的影響。那時,有位叫徐存的大儒就來清湖辦過學,地點就設在當今的清湖小學的鄰近,相隔不足五百米,取名為南塘書院。前後辦了幾十年,學子上千,出了不少名士,在閩浙一帶很有些影響。後來因經濟乏力,後援無續,加上他本人病痛纏身,仙逝於辦學路上,書院也跟著煙消雲散。首任創辦人是張效增,時間是1909年,校名為清湖官立初等小學堂,地點就設在清湖一村溪東橋頭的仙殿山上。所謂的初等小學堂,其實就是隻有一、二、三年級差不多三個班的規模,是屬於啟蒙階段的教育。到了1915年,其時是民國三年,更名為縣立清湖初等小學校,遷址花田埂老社屋。1928年,第一、第九兩初等小學合併,增設高級班。低級班在仙殿山,高級班在花田埂老社屋,更名為清湖完全小學。1929年,移址普明寺1號,新建六個教室,更名江山縣第二區立清湖中山小學。這個清湖中山小學的名號,還是由清湖地下黨第一任支部書記張實同志倡議,校長徐蓮溪(左達)(也是地下黨員)更改而來的,左達在解放後就調入杭州師範學院任校黨委副書記。

【浮世繪】我的清小

從近代史上看,清湖小學的大力發展還是在民國時期,由初等小學,到高等小學,直至縣立公辦小學,幾十年間,規模擴了許多倍。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鬼子對清湖古鎮的佔領,放火燒燬了校舍。1942年5月日軍撤離清湖,在那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之下,清湖小學依然頑強地崛起壯大,其間僅停辦了一年的時間。

中國人向來是不怕抗爭的,清湖小學在災難中雄起,就是一個很好的鮮活事例。其時,任校務主任的周長壽先生,聚百方之力,拆祠堂之廢料,取破廟之遺寶,傾盡全力,建六個教室,不僅辦學規模沒有因災難而縮小,反而比之前有一定的擴大。巢暖自引鳳凰來。於是,那些迫於求學上進的孩子紛紛慕名而來,不僅周邊鄉鎮有人到此求學,甚至許多城裡孩子的家長也陪著孩子前來求學。清湖小學在艱難環境之下的辦學之舉,引起浙江全省的傾慕,迎來一片敬佩頌揚之聲。為此,特地受到當時浙江省政府的嘉獎。這一濃墨重彩之筆,確是來得頗為不易。試想當年,國破家亡,但留下的瘡傷,那是令人慘不忍睹的。到處是破瓦碎片,到處是一片荒凉,物質匱乏的程度令人無法想象。不要說讓孩子們有學可上,就是人們生存下去也成了大問題,糧食不僅奇缺,而且糧價高得離譜,就是天天不可缺少的食鹽,也成了天價出售的稀罕物。

【浮世繪】我的清小

解放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五、六十年代,當然也包括民國時期,清湖小學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徐元森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汪東林,著作有十多本,在全國很有影響,同時又是《人民政協報》副主編,還有個官方身份,全國政協第五局局長,先後擔任過兩屆全國政協會員。還有張兆瑾、劉善餘,都是份量重的國家級人才。大學教授也出過不少,如上海復旦大學系總支書記的邵則信,北京航天航空學院周浩敏,浙江大學研究員李潮先生,以及革命烈士張實(先後受聘過好幾座大學任教授),都是完全可以讓人可圈可點的人物。

七十年代之時,清湖辦學遍地開花,村村有學校,不僅有小學,有的還辦了初中、高中。在那樣的年代之中,清湖小學依然辦學規模不減,以質量立校取勝。其間培養出了份量極重的人才,像周正平,就是在那個年代中畢業的。周正平先生現在是中國舞美學會副會長,同時還是國務院“四個一”人才工程的領銜者,多次獲過世界盃藝術獎。還有浙江化工行業權威之稱的劉建星先生,武漢理工大學系黨委書記邵新建。

【浮世繪】我的清小

後來,由於政策的關係,先後撤併了山賀小學、後周小學、七鬥小學、毛塘小學、路口小學、路陳小學、蔡家山小學、樂意小學、祝家坂小學、小清湖小學、東儒小學、靈山小學、讀溪口小學、石口小學、山弄小學、童家小學、蔡家小學,籠籠統統共計有一十七座,整合成了今天三十一個班級一千三百多名學生,教職員工七十八名規模的學校,另加一座和睦小學分校。教育資源的整合,讓優質資源惠及每一個清湖街道的孩子。

清湖小學僅辦學地址就變遷四處:仙殿山、花田埂、普明寺、童家淤碧沄苑,撤併學校一十八座,校名更改了一十五次。更值得一書的是,清湖小學的大力發展與清湖民眾的愛心密不可分,宋代時是清湖五坦周氏捐出祠堂助力辦學;抗戰結束之期是清湖商人陸慶焯捐法幣一百一十萬鼎力相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再到校慶一百一十週之時,各方捐款捐物竟達二百二十餘萬,其中周正平先生一人就獨立牽手一百零八萬之多。有趣的是,有一位參與重金捐助的陸建民校友,此時才得知當年捐款助學立下功勳的陸慶焯先生就是他的祖父。

風雨一百一十年,如今的辦學條件超過以往任何年代,就是拿全市來說,也是可稱得上一流之說。

【浮世繪】我的清小


作者系江山市清湖小學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