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支持有多深,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作者:冬平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本文原載於中國婦女報

你對孩子的支持有多深,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一日和兒子同學的媽媽聊天,瞭解到這個男孩有兩個愛好:觀鳥和釣魚。

他們帶孩子走遍了北京周邊可以觀鳥的地方,瞭解到北京有好幾百種鳥,每種鳥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和習性;他們帶孩子參加了觀鳥協會組織的公益活動,由北師大生物系教授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做環志;他們帶孩子去江蘇鹽城附近的泥灘,觀看每年從俄羅斯飛到這裡做短暫停留的一種被列為極危(不是瀕危)動物的鳥;他們把國內所有關於觀鳥的書都買回來給孩子讀,現在孩子已經不滿足於此,開始閱讀英文原版的觀鳥書籍了。

在釣魚這項愛好上,父母也給孩子購買了專業書籍,購置了相關裝備(雖然價格不菲),幫他下載了相關的 APP,加入了釣魚協會,與專業人士聯繫交流,送他參加釣魚夏令營,等等,目前這個 9 歲的男孩在釣魚這個項目上已經達到了專業水平。

這位媽媽對孩子愛好的支持讓我心生佩服。我相信,天下凡是愛孩子的父母,都願意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但是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支持孩子?如何支持孩子?什麼樣的支持對孩子是最好的?這些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討的。

你對孩子的支持有多深,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01.

行動上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懷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及時地做出回應;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尊重孩子的差異,並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父母在這些方面的支持,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懷,為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建立奠定基礎。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需要通過不斷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天賦和興趣,並在孩子喜歡的事情上持續地提供支持。

身邊有許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之前還能根據孩子的天賦和興趣,給孩子報相應的興趣班,為孩子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而上小學之後,父母的關注點就都聚焦在學習上,孩子的分數牽動著家長的每一根神經,尤其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就都得讓位於學習了。

學習好,一切都好;學習不好,其他免談。即使上面這位支持孩子愛好的媽媽,其實也心存一點焦慮,她對孩子愛好的支持有一個重要前提:不能影響學習。

前幾天,我跟北京朝陽區某重點校的一位媽媽聊天,她說兒子剛上五年級,語文、英語、數學,一門 100 分,兩門 99 分,在班裡排名已經是十五名之外,就是說三門課都滿分的學生就有十幾個,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而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她感到自己累孩子也累。

注意:是盯著,不是陪著,因為她發現,只有她在身邊,孩子才會認真寫;她偶爾有事不能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就會敷衍了事。

關注孩子的學習固然沒有錯,關鍵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陪伴和支持是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

就像上面這位媽媽陪孩子的做法,導致孩子寫作業對媽媽產生了依賴,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果陪伴的重心只是監督孩子學習,如果陪伴讓我們身心俱疲,讓孩子不堪重負,那陪伴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我相信,真正的陪伴是能夠給我們和孩子雙方都帶來喜悅的。比如,陪孩子運動或者遊戲,盡情享受親子互動的樂趣;陪孩子參加重要的活動或者儀式,為孩子的某項成就而慶祝,讓孩子看見我們為他感到驕傲的模樣;陪孩子一起閱讀,共同討論書中的某個人物或者情節,一起從閱讀中感受人類智慧的傳承;陪孩子四處走走,一起發現自然的交替或者城市的脈絡,共同為這個世界的遼闊和美麗而歡呼……

你對孩子的支持有多深,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02.

情感上的支持給予孩子自信和溫暖

除了在行動上給予孩子支持外,情感上的支持對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情感支持包括:對孩子情緒情感的理解和接納,對孩子努力上進的鼓勵和讚美,對孩子錯誤行為的寬容和引導,對孩子抱有 “靜待花開” 的耐心和態度……

有些家長雖然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質條件,但在和孩子的情感溝通上、精神交流上卻比較匱乏,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許多家長感到孩子和自己漸行漸遠,為此苦惱無措。

其實,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雖然我們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但父母不是萬能的,如果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某個要求,可以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孩子,同時要表達對孩子願望的理解,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不能實現他的願望,但也是愛他和尊重他的。

當孩子努力做某件事的時候,雖然他不一定能做得很好或者多成功,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並把我們的欣賞和讚美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搭建了一個樂高積木塔,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沒有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去做就否定孩子,而是應該鼓勵孩子的創意和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有一些家長習慣對孩子大聲呵斥或者講一堆大道理,殊不知,孩子犯錯後自己就會產生愧疚感。

如果我們抱以寬容的態度,同時耐心地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方式,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溫暖,也更願意反省自己,改善行為。

反之,如果父母橫加斥責,孩子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父母的憤怒情緒上,不僅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因害怕而以後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你對孩子的支持有多深,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03.

對孩子的愛和支持沒有階層之分

電視劇《小別離》的播出,有很多文章在討論社會階層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處於社會底層的家庭,只能絕望地放棄高等教育的權利,而 “教育改變命運” 在當今社會環境下似乎已經成為過時的口號。

的確,每個家庭的經濟實力、社會關係等都不同,這是一個確鑿的事實,但是,並不是只有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並不是平凡而普通的父母,就沒有可能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

首位哈佛畢業演講華人、博士畢業生何江的故事就是 “讀書改變命運” 的最好詮釋。這位在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學生,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是高中沒有畢業的父親,卻堅持每天睡前給何江和弟弟講故事;不識字的母親,總是要求何江和弟弟把課本里的故事念給她聽。何江說,母親總是鼓勵他們,他從母親那裡,總能找到最大的自信。

其實,孩子所需要的支持,並不一定是父母拼盡全力地送他出國,也不一定是砸鍋賣鐵地買一處學區房,

而是父母把對孩子滿滿的愛和深深的情,用對孩子最有益的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因為有了這份愛意和深情而不懼風雨,勇敢前行。

所以,只要我們的期望是順應孩子天性的,是孩子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是真正對孩子的發展有益的,我們的要求和期待就會成為孩子不斷前行的強勁推力;而我們對孩子的愛和支持,則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永恆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