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春秋戰國是一個諸侯割據的亂世,同樣他也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最終還是在秦國曆代國君的努力下,統一了六國,從最初秦國的地理位置來說,處於西北的他們,條件封閉,土地貧瘠,北方還有匈奴的騷擾,為何秦國卻能能夠在戰國脫穎而出,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存在呢?歸根結底,這離不開商鞅變法,在公元前350年和356年,秦孝公接受了魏國人商鞅的策略,先後兩次實行“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的政策。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得到集中,從而發展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強的國家,然而秦國功臣商鞅的結局是悲慘的,在秦孝公去世候,商鞅匆匆忙忙的逃到封地,被秦惠文君率兵攻打,結果商鞅戰敗而亡,秦惠王並沒有放過他的遺體,而是拿回去車裂示眾,為何商鞅和秦國之間,會發展到如此水火不容的地步?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商鞅首先得罪的,是舊社會的貴族,在前356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國的國內執行第一次變法,其中內容包括了增加連坐制度,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

這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並且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卻破壞了秦國貴族的基本利益。因為這些做法,正在讓秦國從一個分封制的國家變為郡縣制。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咋一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但是過去的春秋戰國,實際上是貴族們聯合統治,比如說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等人,他們也擁有著不亞於諸侯的地位,然而秦國卻變成了秦國國君一個人的地盤,生殺大權全在秦王。

在商鞅變法的初期,他同樣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不過過了不久之後,更多的就是對商鞅的怨言了,《商君書》曾經明確提到了商鞅治國的理論: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什麼意思呢?商鞅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稱霸天下戰勝強敵,那麼就必須要讓老百姓老老實實,最好讓他們能夠對待法律有畏懼之心,對國君如同牲畜一般服服帖帖,這樣國家才會容易治理,君王的地位才會牢固。

為此《商君書》主張重刑輕賞,他認為加重刑罰,減少獎賞,是君主愛護民眾,民眾就會拼命爭奪獎賞;增加獎賞,減輕刑罰,是君主不愛護民眾,民眾就不會為獎賞而拼死奮鬥。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為此,商鞅在秦國內部,不但制定嚴峻堪稱苛刻的懲戒措施,同時還恢復了秦國早被付廢除的肉刑等殘酷刑罰,他執法嚴酷,曾經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為此商鞅同樣遭到了民間普遍的怨恨。《資治通鑑》記載商鞅“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事實上商鞅的制度,嚴重摧殘祛疤膏故意的風雅發展。歷史上對於商鞅的操作也時有負面評價,《舊唐書》公開宣稱他是酷吏,賈誼認為“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司馬遷也提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馬遷意思很明白,商鞅作惡,最終在秦落得一個謀反的惡名,是罪有應得的啊!

商鞅變法後是秦國功臣,為何最終被車裂?司馬遷:他罪有應得


以上的種種,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想要殺商鞅了,而改革的辦法已經達到,秦惠王自然也需要一個背鍋俠來為自己吸取矛盾,商鞅只不過是統治階級手中一個剝削百姓的工具而已,因此他的死就成為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