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总是没错的

话说前几天遇见一件特别让人无语的事,去医院体检查出一个指标不正常,我就随口问了一下医生这个指标是咋回事呀?那医生居然让我去百度。顿时觉得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还是很有道理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敦促我们多学习,多掌握各种知识才营造出这种环境了?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是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真要从头学起来很费时费力,即便我们真正想学专业的科学知识,看着那些满篇专业词汇、公式、学术分析研究的文章,也只能感慨下那些知识怎么都那么高深莫测呢?也难怪网络上电视上会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养生理论,健身方法,还有各种不靠谱的玄学:快来看呀,这有捷径!吃绿豆包治百病!喝茶喝走各种顽固疾病!所以我们需要接地气的科普书籍。

好的科普书籍,作者一定要精通自己写的东西,才能把知识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传达给大众,做到有趣有料有用。茱莉亚·恩德斯的这本《肠子的小心思》就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本书荣获德国读者选择奖金奖,成为2014年度最畅销图书,几乎人手一本,更在36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极大欢迎。

多学习总是没错的

虽然书名是肠子的小心思,但是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整个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从进入口腔到拉出便便。这些内容被作者风趣幽默地呈现出来,让你感觉那些括约肌、淋巴管、扁导体、食道、胃、肠子都是有思想有情绪的朋友。在书中,还告诉大家为啥消化系统是这样运作的,要是出现异常会咋样,可以如何应对等等,相比于那些越玄乎越高深越显得厉害,让人不明觉厉的东西,这本书就很靠谱,好比烹饪书中的盐,它不是告诉你“适量”,而是“2克”。

书中还有各种神奇的科学家为研究献身的故事,比如马歇尔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炎和胃溃疡,勇敢地喝下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液体;比如巴德·克雷格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用令人敬佩的耐心给各条神经染色,追踪它们在脑子里的踪迹,得出了一个假设:岛叶是产生自我意识的地方。这些内容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高兴死了》,里面作者讲清洁脸部就是一次对细菌的大屠杀。鉴于我们身上到处都有细菌以及微生物,这个想法其实也没错,看来科学家和那些有奇思妙想的人还是挺一致的,只是科学家会去验证这些假设,而我们通常会一笑而过。

当然这本书你也可以一笑而过,拿来当作休闲娱乐的阅读材料,也可以记住里面的内容,在闲聊时候不经意抛出,震惊四座。比如看见有人打嗝打不出来,可以建议他向左侧躺,因为咱们的胃是斜的,向左侧躺可以让胃里的气体与食道更加接近;起床的时候眼睛肿,是因为淋巴管需要重力帮助工作,平躺着会让组织液堆积引发肿胀,站起来组织液才能往下流;害羞会导致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液涌入,所以脸会发红;呛到的时候拍拍后背纯属安慰,因为食物一旦进入到我们的体内,之后的运动都不受我们控制。

多学习总是没错的

文中还介绍了肠道的神经网络也被称为“第二脑”。各式各样的化学信息素、神经绝缘物质和不同的神经传导方式,这些高大上的装备让肠道能与大脑媲美。这也就是为啥紧张的时候肠胃会难受,讨厌时会出现呕吐,反过来要是肠道出问题,会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七情六欲都是脑子和肚子一起组成的。有一种说法是你吃了啥决定了你是谁,肠胃中的菌群就代表了我们原始的成长环境以及习惯,也就是说,不是你想吃肉,是你肚子里的肠道菌群们想吃肉,想想初到异乡时的水土不服吧,那些都是细菌们不能接受外来物的结果。所以看完书的我反思了一下,“我”到底是谁?“我”由啥决定的?原本我为我的脑子已经操心的够多了,还要来操心一下我的肠子,诶。

鉴于整本书的风格过于活泼可爱,很想画个漫画来介绍的,奈何手艺不够。可以跟混子哥的半小时漫画系列相互配合,肯定很有趣。

总之,在如今的这个社会,不增加一点点乱七八糟的知识都没安全,多储备一些关于自身的知识,那么即便没有特别聪明的头脑,也能够稍微在出问题时能有一些底气吧,努力不被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