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蹲點記⑤」梅州蕉嶺峰口村:舊貌換新顏,“微改造”串起鄉村新風景

原標題:

精準扶貧顯成效 鄉村舊貌換新顏

蕉嶺縣藍坊鎮峰口村找準產業助推精準扶貧,深化“微改造”串起鄉村新風景

步入蕉嶺縣藍坊鎮峰口村,村口立著的“壽”字標識,讓人眼前一亮。沿途的房屋換上了“新衣”,道路鋪上了柏油,流水潺潺、草木萋萋……好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恬適畫面。

「鄉村振興蹲點記⑤」梅州蕉嶺峰口村:舊貌換新顏,“微改造”串起鄉村新風景

正是這一幕幕原生態的“自然傑作”,孕育了“世界長壽鄉中鄉”的美麗名片。

近年來,蕉嶺縣藍坊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美麗梅州·美好家園”環境提升大行動及梅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用足用活用好“微改造”理念,因村制宜,分類施策,打造極具壽鄉特色的生態旅遊觀光路線。同時在推進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中,該鎮峰口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找準著力點精準發力,帶動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全面落實“河長制”河暢水清見成效

在藍坊鎮峰口村境內,有一條長約3.5公里的溪峰河穿流而過,從村口沿著河岸邊的休閒步道往前走,便看到一座充滿客韻鄉土氣息的廊橋枕水而建,紅色的木質廊柱和小青瓦面相得益彰,橋牌上“峰橋溪韻”四字蒼勁有力。

這座新建的廊橋就位於溪峰河峰口村段的大治橋上,集通行和景觀功能。“我們主要是對原有的大治橋進行改造,對原有橋墩進行加固,橋面由3.5米擴寬至5米,並結合‘一河兩岸’棧道風格,在兩邊各增加2米寬的人行廊道。”藍坊鎮副鎮長王志均介紹,此橋是兩岸200多戶群眾的交通要道,之前車輛、行人同時經過時,通行壓力很大,此次通過建設廊橋可有效實現人車分流,大大方便群眾的出行。

為打造好“峰橋溪韻”景觀節點,該村還以打造鎮區環境提升示範工程為載體,圍繞溪峰河的水系景觀持續進行“微提升”。“溪鋒河起源於南磜鎮蛇簡坑,我們村這一段是下游,以前一下雨就會有淤泥堵塞的困擾,為此,我們對河道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現在都能看到河裡游來游去的魚兒了。”峰口村黨支部書記李高城說。

為了推動河流治理持續發展,該村設置了公益崗位,聘請了4名衛生員,負責清掃村主幹道及河道,並逐一上門收集每家每戶的垃圾。“我們每次召開的村民代表會時都會倡導村民不能將垃圾倒入河中,並由村幹部進行監督。”李高城說,同時,該村通過全面落實“河長制”,推動江河湖庫長效化常態化治理,實現民生水利保障和支撐能力不斷提高。

“2018年,鎮裡新建了汙水處理廠,各家各戶的生活汙水能得到有效集中處理,對溪峰河的水質保護起到了很大作用。”李高城指著溪鋒河岸邊對面的一條條排汙管說,該汙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可達到400噸/天,配套集汙主管3公里,支管3.5公里,可服務周邊村民2000人。

此外,峰口村作為進入蕉嶺東四區的門面村,在節點建設方面,該村以微改造理念,逐步對沿街40棟舊民居建築外立面進行改造,在保持原有風格風貌的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融入歷史、人文等客家元素,實現整體與局部的和諧統一。

如今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系列措施,這條河已成為該村乃至全鎮的休閒景觀亮點,更是附近群眾的飯後“打卡點”。“河道清理後,水更清了,而且沿岸建有休閒步道和配套了夜燈,晚上出來散步,還可以停下來休閒賞景。”附近的村民林伯滿意地說。

盤活沉睡資源築起“壽鄉長者之家”

“青山綠水廿萬頃,十里常逢百歲人”,白髮老者淳樸的笑容,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景象,是峰口村最溫暖動人的風景。“峰口村位於藍坊鎮的中心位置,周圍青山環抱,生態環境優美,被稱為‘天然氧吧’,也是蕉嶺的首批長壽村。”王志均介紹,該村現有75週歲以上老人167人,佔戶籍人口比重7%,其中80週歲以上老人98人。

今年106歲的江菊順是該村年齡最高的一位長壽老人,2003年她從縣城搬回藍坊鎮峰口村居住。“山裡環境好,她住得也比較習慣。”江菊順的兒子林定昌說,這幾年村裡環境變化很大,也多了很多休閒娛樂的場所。

近年來,峰口村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使老人們老有所樂。但隨著長壽老人的逐年增加,現有的活動場所設施已不能滿足老人鍛鍊和娛樂的需要。

為此,峰口村七組村民在村民理事會的協助下,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結合拆舊復墾項目的實施,掀起“三清三拆三整治”熱潮。“以前這裡是10多間廁所,都是破舊不堪的老房子了,通過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周邊村民也紛紛捐款捐地,我們重新規劃七組新農村建設,同時結合清拆地塊建立起這個老人活動中心。”峰口村第七組組長林彬說。

此外,該鎮以“康養”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峰口七組老人活動中心作用,將其打造為“壽鄉長者之家”,開展多元化服務,為轄區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健康安全營養的膳食等,“現在還在籌備當中,等疫情過後,我們就準備開放使用了。我們還會設立一個體檢室,計劃邀請鎮衛生院的工作人員來定期為老人做體檢。”李高城說。

為推進峰口村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和完善,規範“壽鄉長者之家”項目運營,促進長者之家食堂的良性發展,峰口村還成立了壽鄉長者之家理事會,嚴守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線,全力推進“壽鄉長者之家”建設。

相關

找準產業“鑰匙”為貧困戶打開致富門

峰口村是第三輪的省定貧困村,產業底子薄弱是眾多貧困村的通病。如今,峰口村找到了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底,峰口村產業幫扶基地種植了百香果苗,筆者在峰口村百香果基地看到,工人們在為新種下的果苗澆水、做殺菌處理。“去年的百香果總產量達5萬斤,銷量也是比較好,還沒掛果就已經接到1萬多斤的訂單了,所以今年計劃將原來40畝百香果基地擴大到60畝。”蕉嶺縣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派駐該村黨建指導員曾勁鋒說。

據瞭解,為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對口幫扶峰口村的廣州南沙區黃閣鎮和縣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通過引進企業,把原來的80畝荒地打造成欣欣向榮的產業發展基地,連片種植百香果、火龍果等經濟作物。

「鄉村振興蹲點記⑤」梅州蕉嶺峰口村:舊貌換新顏,“微改造”串起鄉村新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約項目土地時通過大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號召黨員同志帶頭奉獻、主動幫扶,80畝土地一週時間不到便集約到位。“當時村黨支部委員林遠平第一個自願把土地拿出來,貧困戶林仙強也自願把土地拿出來,沒有收取一分青苗補助。”李高城感慨地說。

“我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出資入股方式,與蕉嶺縣濟民堂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帶動貧困戶和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讓全村77戶貧困戶入股享受分紅和獲得土地租金、務工等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曾勁鋒說,2019年,該村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當前,峰口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不誤農時擴大百香果種植面積,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加大就業幫扶力度,不斷鞏固脫貧成效,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南方日報·蕉嶺視窗

【文】邱珂娜 廖靜宜 汪敬淼

【圖】汪敬淼

【視頻】汪敬淼 邱珂娜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