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日本軍事後勤裝備與技術發展規劃和趨勢

二戰之後,日本奉行軍事上“依靠美國保護,不擁有強大軍備”的政策。近年來,隨著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不斷突破二戰後國際對日軍的限制,通過推進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連續7年增加國防預算等行動,實質性調整了日軍發展的戰略目標,試圖跨入“軍事大國”行列。

為適應軍事戰略的調整和軍事技術的發展,日本自衛隊提出2030年前建立適應多樣化軍事任務需求的武器裝備體系。後勤裝備作為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戰略納入武器裝備發展戰略之中,不僅致力於提升現役後勤裝備的信息化水平,還加緊研發和引進新一代後勤裝備,大力推進民用領域的先進研究成果轉為軍用,有重點、高效地推進技術研發工作。

日本軍事後勤裝備發展規劃

日軍根據軍事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制定了武器裝備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針對日軍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擔負的使命任務,確立了後勤裝備發展的目標和重點。

根據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頒佈的《中長期裝備技術發展規劃》,日軍在後勤裝備領域明確了以下“未來需要的針對性研究領域”。

為了多方向靈活應對,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非常重要,要求後勤必須加強運輸平臺建設。游擊隊和特種部隊可能採取許多非常規的攻擊手段,要求後勤必須具備應對核生化等各種攻擊手段的防護能力,同時儘量避免平民傷亡。

由於會受到採取各種各樣手段和方法實施的隱蔽的突襲,自衛隊及警察、消防等相關機構必須快速行動,要求後勤保障必須具備快速反應能力。自衛隊主要負責警察和消防難以應對的攻擊,特別是應對核生化武器攻擊時,需要迅速機動到事發地域,同時迅速把握攻擊態勢和受害情況,向相關部門報告和共享信息。在爆炸物、核生化武器和其他危險品的探測、移除和洗消以及傷員搜索救護方面,必須確保隊員安全的同時從隔離區域實施上述行動。

2030年前,日本軍事後勤裝備與技術發展規劃和趨勢

當探測到武裝工作船時,需快速機動到應對正面,要求後勤必須具備快速海上機動功能。此外,由於要實施海上保障,因此需要具備靈敏的後勤指控能力和靈活的海上機動保障能力。

為應對島礁入侵,必須迅速從空中和海上機動到島礁,需要安全運送所需的人員、裝備、器材,同時需要具備遠離本土的獨立作戰和保障能力。

國際維和行動通常在以下環境中實施:在遠離日本本土的沒有部隊運用經驗的地區,面對複雜的狀況,在與國內截然不同的裝備運用環境、在可能存在人員和器材損失的危險情況。而且有可能實施聯合行動,與多個其他國家軍隊和部門合作行動。行動內容根據需求必須做好實施運輸支援和地雷處理支援等多樣化任務的準備。

後勤指揮控制系統應強化處理各種情報的能力,在上級司令部和一線部隊之間確保大量情報能迅速、正確、適當地處理,並即時傳遞、共享,最終實現更加迅速和準確的指揮控制。特別是在處理新型威脅和多樣化事態時,在聯合作戰體制下為確保陸海空自衛隊的密切協同運用,必須對聯合作戰後勤指揮控制相關裝備進行研究,使部隊能迅速而有效地遂行聯合作戰任務。

在處置各種事態時,為適時準確判斷情況,迅速有效採取行動,根據事態特點進行相關情報蒐集十分重要。

為迅速有效應對各種事態,運用各種通信手段以迅速實現後勤信息共享十分重要。

為更加低投入高效地開發諸如“系統之系統”這類多個系統有機構成的複雜裝備,降低開發風險、縮短開發時間和削減研發經費,需要積蓄系統集成技術。

日本軍事後勤裝備技術發展方向

保障國家安全的武裝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該國技術力量的支撐,技術力量本身作為一種遏制力量佔有重要的地位。

通過對以上列出的九大後勤裝備領域的核心後勤裝備所需技術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以下6箇中長期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

2030年前將重點研發:能夠勝任搬運作業、核生化救援作業等後勤任務的高智能地面機器人;能執行空中運輸、補給物資精確空投的長航時、具有自主飛行控制能力的無人機。

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電力貯存技術、動力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技術等,可為機器人提供持久安靜動力,可實現裝備的小型、輕量化,同時能大大增加連續工作時間和活動範圍;納米碳管技術,將納米碳管材料製成的電子設備應用於無人機後,可大大提高無人機性能,並實現無人機的小型化。

2030年前,日本軍事後勤裝備與技術發展規劃和趨勢

在應對游擊隊、特種部隊襲擊中,為能迅速應對無法預測的種種威脅,需要對單兵裝備系統技術進行研究,為士兵提供一套具有出色防護能力、高性能的單兵裝備系統,並能實時把握戰場信息和單兵個人狀況。目前,新研的第三代ACIES士兵系統,可共享圖像、數據、郵件、敵方位置等信息,指揮官可根據這些信息制定作戰方案,向各隊員下達正確指令,旨在提高單兵的偵察能力、防護能力、武器殺傷力及戰場信息共享能力,進而全面提升戰鬥力。

2030年前將重點研發:電力貯存技術、動力MEMS技術以及碳納米管技術等應用於各種設備用電源,以及被服內置信息通信電子設備的技術,實現單兵裝備的小型、輕量化,減輕士兵身體負擔,延長連續使用時間,從而增強單兵作戰的靈活性;增力技術,可以幫助士兵完成重負荷勞動、實現高速移動,提高其負重能力、機動性和作業效率,提高作戰敏捷性並減少體力消耗,增加攜行武器彈藥量和防護裝具。

為了能迅速應對國內外使用核生化武器的場合或可能使用核生化武器的事態,保護單兵不受核生化武器的傷害,並安全消除隔離區域或單兵所遭受的核生化沾染,必須發展核生化防護技術。

2030年前將重點研發:將太赫波應用技術用於生物化學制劑檢測裝備,可遠程檢測生化製劑,提高隊員的防護能力;應用生物傳感器技術,大幅提高生物製劑檢測能力,實現情報收集、傳輸、分析、決策的高效化以及檢測裝備的小型輕量化。

2030年前將重點研發:為應對國內外多樣化任務,研發提高乘員安全性和實現省力化所需的遠程操控技術、伴隨行駛技術、輕量化防禦技術;研發為實現延長續駛里程和隱身化所需的電力驅動技術、車用發電技術以及為實現提高機動性和回收震動能量的電磁懸掛技術等新一代戰車系統所需的技術;研製基於全新概念的先進高速隱身艦艇的技術,這些艦艇應具備從低速到高速的廣泛耐航性,對電波光波搜索探測傳感器和導彈搜索器具有高度隱身能力,具有出色的聲波和電磁波隱身性能,對水雷等水中威脅具有生存和處置能力;研究可提高搭載性、耐衝擊性、全天候性的高性能經濟型直升機所需的技術。

2030年前將重點研發:評估各後勤裝備系統的功能、性能對後勤保障影響的技術;研發構想階段正確演示覆雜裝備系統,評價和把握功能、性能和效果的技術;在假想空間內以對手的各種裝備系統為中心塑造實戰環境,實施模擬保障所需的實現綜合模擬的技術。

為研製兼容性強的軟件無線電設備和滿足遠距、高速、大容量信息傳播需要的寬帶高功率設備,搭建抗干擾能力強的大容量野外數字通信網絡,並以這些設備和網絡為基礎,在進行必要的研究之後,計劃5年後實現包括抗干擾性強、作用距離遠等特性的後勤指揮控制系統。

2030年前重點研發:光子結晶技術,以提高通信能力,實現高效的聯合與相互運用性,使後勤信息蒐集迅速而準確,同時能實現高速的信息傳遞和分析。

日本軍事後勤裝備與技術發展趨勢

日本軍事後勤裝備2030年前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研發能夠應對新的威脅和多樣化事態,適應網絡中心戰要求,集成先進材料、技術和信息化模擬手段的後勤裝備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日軍後勤裝備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日軍已經明確了2030年前武器裝備技術發展的目標和重點。為了實現與作戰裝備體系的協調配套發展,日軍沒有單獨制定後勤裝備發展戰略,而是根據日軍未來作戰和保障需求,統一規劃武器裝備和後勤裝備的發展,將二者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可以預見,2030年前日軍後勤裝備系統將與武器裝備系統形成銜接配套的一體化裝備體系。

2030年前,日本軍事後勤裝備與技術發展規劃和趨勢

日美軍事同盟關係,決定了日軍最早接受美軍新軍事變革理念的影響,並同美軍一起實施以信息化為核心的各項軍事變革。日軍認識到未來信息化戰爭將是以網絡為中心的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因此針對網絡中心戰的需求提出了針對性的裝備發展需求規劃,重點是研發一體化的指揮通信網絡,將各種作戰和保障力量集成到一起。為了儘快融入一體化指揮通信網絡,日軍將加快後勤裝備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在前期數字化改造的基礎上,為其加裝信息通聯和處理裝置。同時,日軍將加快研製新一代智能化後勤裝備,包括單兵裝備系統、後勤機器人和無人運輸機等。隨著後勤指揮通信網絡的不斷成熟,改造和新研的後勤裝備將逐步融入該網絡之中,向後勤指揮官提供及時的終端保障信息,共享戰場態勢圖和相關信息,實現後勤裝備體系保障效能的最大化。

為了適應各種突發事態,有效履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日軍越來越強調向事發地域的快速機動能力,包括人員、裝備、物資由地面、海上、空中立體機動能力,隨著日本執行國際維和行動越來越頻繁,日軍將擴充遠程投送作戰力量的大型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的數量。同時,隨著各種突發事件的頻發,日軍越來越重視應急機動能力,將不斷提高後勤裝備的快速機動性能,除了繼續開發高機動地面運輸車輛外,將增加運輸直升機的載重量和海上運輸艦的噸位,提高立體機動能力。

在應對核生化攻擊方面,綜合研發核生化防護、檢測和洗消裝備及技術,同時研發具有綜合防護功能的單兵裝備系統。對於傳統的地雷等爆炸物威脅,則積極研發機器人和無人機等裝備,代替人工探測,減少人員傷亡。

為適應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求,同時滿足“合理化、高效化、集約化”的建軍方針,日軍將大力發展多功能的後勤裝備,運用模塊化發展思路研發通用的裝備平臺,或對現有裝備平臺進行標準化和通用化改造,然後通過快速更換平臺上的功能模塊,實現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目的。

日軍非常重視技術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本部部長親自牽頭,每年組織力量調查分析國內外裝備的科學技術動向,各軍種參謀部的技術部門也定期進行技術調查和技術預測,跟蹤國內外技術發展最新動態,適時論證新技術的軍事應用可行性,從體制機制上確保了日軍裝備技術始終保持領先水平。同時,日軍長期以來實行的“命題研究”制度,從技術力量和經費上確保了日軍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由此可以預見日軍後勤裝備的技術創新方面將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根據日軍制定的裝備技術發展中長期規劃來看,日軍將在納米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生物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並在後勤裝備研發中加以廣泛應用。

為降低風險和成本,日軍在後勤裝備研發過程中,積極運用模型和模擬的信息化手段,準確評估和論證裝備技術的可行性。同時,適應信息化戰爭體系與體系對抗的特點,日軍將越來越重視裝備發展的體系化,對現有的後勤裝備和系統實施綜合集成,增強後勤裝備的體系保障效能。隨著網絡中心戰的趨勢日益明顯,大量的裝備系統將形成複雜的網絡化裝備體系,為了正確評估後勤裝備體系的研發風險和保障效能,綜合模擬技術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2020年8期《軍事文摘》雜誌。作者:王紅、李婭菲、周豔會。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