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陽中華廣場,我常常想起來我的知青老師

本文來源:七天網,作者:王紀林

歲月漸漸逝去,皺紋悄悄爬上額頭,人生的旅途已經過半,昔日的孩童,轉眼間,鬢角也出現了白髮。回首過往,學生時代無疑是人生最美的一道風景,如一輪紅日欲出,朝霞已經燦爛了東方的天空。兒童時代、少年時代、青年時代,我遇到過很多好老師,是他們,教給我知識,培養我成長。時常回想起來,就像在眼前,就像在昨日。

在我的眾多老師當中,有一個很特別,是我童年時代的老師,呼老師。他是一名知識青年,叫呼文鵬。童年關於呼老師的記憶,似刀刻斧鑿,任憑歲月的河流沖刷,卻益發清晰可見。常常,對著記憶中的呼老師,我在心底默唸:呼老師,您還好嗎?

在咸陽中華廣場,我常常想起來我的知青老師

細細算來,那當是在一九七八年吧——呼老師被我們大隊完全小學的校長高國甫老師帶領著,到我們村李坊小學三年級,介紹給我們代課。我才知道呼老師就是學校南隔壁五隊住著的五六位知識青年中的一位,名叫呼文鵬。當時,可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算是全國重大事件,小小的我竟也從父母嘴裡知道“知識青年”這個詞,所以心裡覺得“知識青年”嘛那肯定很有知識很有學問呀,所以很好奇很崇拜。正因此,同村同隊的高校長當時給我們介紹的一些話仍然記得,他說,呼老師,是一名知識青年,說遠不遠——就在咱們李坊村隔壁五隊住著,翻過牆就到;說近不近——家在西安(或咸陽)。這就是呼老師在我頭腦中的最早記憶。

自那天以後,呼老師就成了我們三年級的老師,我們就開始稱呼他為呼老師。呼老師正當年輕,英俊瀟灑,意氣風發,黑板上的粉筆字寫得特別漂亮。呼老師給我們代語文又代數學,還代體育、音樂。他講課很認真,生動有趣,詼諧幽默,善舉例子,常常能引起我們的極大興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呼老師給我們講標點符號的作用時,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呼老師舉了個例子,說媒婆給某青年介紹對象,對小夥子誇女方“黑油油的頭髮,無麻子”,如果不注意標點,把逗號挪動一下,說成“黑油油的頭髮無,麻子”,意思就全反了,引得我們哈哈大笑。從那以後,我寫作文便非常注意標點符號。上數學課講行程應用題時,呼老師又給我們講“慣性”,後來當初中學到時很容易理解,我也一下子就想到了呼老師。有次上體育課,呼老師讓我們排好隊帶我們到村西的場畔給我們教武術,我們面向北東西排開,他站在隊前做示範,我們在他身後跟著學,當時,我們一個個小男生那個高興勁認真勁就甭提了,一招一式都很認真很認真地學,很認真很認真地做,呼老師不斷地糾正、示範、指導,讓我們反覆地練習,我和小夥伴李文平排在第一排,他當時雙手帶著我們都沒有我也沒見過的“手腕兒”,非常自豪也有點炫耀,我倆學得好還受到了表揚。音樂課上呼老師給我們教唱《打靶歸來》,課後反覆訓練,還記得全大隊四個分校師生齊聚大隊褚牛小學舉行歌詠比賽,我們班合唱隊合唱的《打靶歸來》,歌聲嘹亮、威武雄壯,贏得在場師生齊聲喝彩,呼老師非常高興。

在咸陽中華廣場,我常常想起來我的知青老師

某一次,呼老師讓我去他的住處取什麼東西,年齡小又膽小的我出了校門,向東拐再朝南走再向西轉就到了五隊知青的住處了,沒有遇見那個又高又大又胖愛和人玩笑都叫他“高作輝”的知青,我怯怯地問那個比較嚴肅的知青,才取了東西……一個星期天,呼老師騎自行車到我家檢查我寫沒寫作業,見我正坐在小桌旁寫大字,呼老師俯身還給我指導……看呼老師走了,我可能也做完作業了,就提著草籠去西場畔拔草,不留神,呼老師騎著自行車又來到了場畔,我有點害怕,急忙說作業做完了,呼老師問我見沒見其他同學都在做什麼……

呼老師只給我代了小學三年級一年的課。期間,小孩子最好奇的就是看到呼老師的女朋友到學校來了,就在呼老師的辦公室。小孩子在自習時偷偷從窗子底下塗了綠色油漆的玻璃上油漆脫落的小孔處向外看,帶上書或本子你也去問題,我也去問題,都想看一看呼老師的女朋友什麼樣,漂亮不漂亮…… 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呼老師還在李坊小學任教,給我的妹妹代課;後來我到大隊小學念五年級,現在想來,從那時起就沒了呼老師的記憶。當時隱約聽說呼老師在複習功課準備高考,我至今不知道呼老師以後是考上大學離開了,還是知青按政策返城了;當時我也分不清咸陽和西安,所以也一直不確定呼老師是西安人還是咸陽人,無故地,我總傾向於呼老師多半是咸陽人吧?後來,有機會我問了退休在家的高老師,證實了我隱約的感覺竟然是對的。呼老師,是咸陽市城區的。

呼老師,離開我們村子以後還回沒回來我們村我真的不知道;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他的青年時代在我們村子度過了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給我們村子貢獻了青春和力量,在他和高老師以及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心裡必定都留下了永不泯滅的記憶;時至今日,我還經常跟我的父親、母親說起我的知青老師,還聽他們給我講當年的知青故事。

四十多年了,我心中的呼老師還是那麼年輕、英俊、瀟灑,可敬可愛,永遠不老;四十多年了,我心中的呼老師還在我們村李坊小學給我們上課、講故事、教唱《打靶歸來》歌;四十多年了,我心中的呼老師還在我們村西的場畔給我們教打拳。

有多次,在咸陽街頭,在咸陽中華廣場,我還想,我的呼老師就可能在這裡。在廣場散步、活動、唱歌、跳舞的人群中,我還在用眼睛搜尋,看能不能找到我的呼老師。

在咸陽中華廣場,我常常想起來我的知青老師

呼老師,當年您住過的知青房舊址早已經建成了村民的住宅,村裡的土街巷已經修成了水泥路,李坊五隊原來的隊長陳玉強老漢叔還建在,您原來教書的也是我上學的李坊小學和原褚牛大隊的川流小學、笙鄧小學一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普九”時都合併到褚牛小學了,原您的領導、褚牛小學校長高老師以及和您一起做同事的公辦教師林老師、當年是民辦教師後轉為公辦教師的陳民夫老師、牛春華老師、杜積盈老師等都已經退休多年……

呼老師,我敬愛的童年時代的老師。雖然幾十年沒有再見過老師的面,但對老師永存心底的尊敬、感激與懷念之情,使我常常牽掛:呼老師,您還好嗎?

在咸陽中華廣場,我常常想起來我的知青老師

作者簡介:王紀林,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人。期望詩和遠方,堅守一方淨土。甘願做一棵小草,沐浴陽光雨露,增添一抹綠色,於樸實無華中吟唱,默默追求並謳歌真、善、美。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隨筆、課本劇發表於《咸陽教育》,多篇散文、詩歌見於《咸陽日報教育週刊》以及《江南傳媒》、《七天網》、《吟詩品文》等網絡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