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南陽有幸,地名因躬耕而升階;龍崗無言,碑刻借祠堂而揚聲。

大拜殿是南陽武侯祠的主體建築,也是碑刻較為集中、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地方。大拜殿月臺右下方立有明代《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它以聖旨的形式對南陽武侯祠的廟額、廟規、祭文、祭品等作了明確的規定,也是臥龍崗武侯祠唯一一塊“螭首龜趺”碑。整個碑刻氣勢雄偉,與眾不同,格外引人矚目。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臥龍崗武侯祠

諸葛亮在唐代已經被奉為神明,元代便以“道士”身份出現,而明代百姓心目中的諸葛亮,已是一位識天象、通地理、曉陰陽、知奇門、能掐會算、無事不曉的神人。於是,進入明代以後,一個具有超人智慧膽略的諸葛亮已經深入人心,形成歷史上極其罕見的諸葛亮文化現象,諸葛亮更是備受皇家恩寵和厚待。明代官修史書可見諸葛亮歷史地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帝王廟,名臣從祀,“忠武武鄉侯之位在其內”,位列三十七人之一。成書於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的官修史書《大明一統志》卷三十南陽府《山川》條雲:“臥龍崗在(南陽)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明宣宗曾作《武侯高臥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明憲宗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明宣宗朱瞻基:武侯高臥圖


明代是諸葛亮形象承前啟後趨於“完美”的形成時代,其中很大程度歸功於這一時期諸葛亮文學形象的不斷豐滿和完善,並極大地促進了明代祭奠諸葛亮的熱潮。從李商隱的《嬌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來看,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宋元時期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臺。特別是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使長期深居史書中的諸葛亮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無論廟堂之人,還是普通民眾,都能在諸葛亮身上找到心靈寄託和慰藉依靠。《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形象的日益大眾化和逐步偶像化,起到至關重要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這也對明代祭拜諸葛亮提供了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諸葛亮像

作為孕育諸葛亮成才的搖籃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人們對諸葛亮躬耕、受三顧之地的南陽臥龍崗更加仰慕,使之地位隨之倍增,祠宇規模愈加壯觀。明代嘉靖年間,南陽武侯祠香火旺盛,官方和民間祭祀活動頻繁。儘管如此,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廟額、祭祀日期、祭品及祭文等供奉祭奠禮儀典制均未奏請,這與諸葛亮的巨大影響、祠廟地位規模和明朝政府“崇重祀典”的社會秩序極不相稱,為此,明代南陽的地方官員曾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據現存於南陽臥龍崗廊坊、立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東陽撰寫的《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記載:“宣德間,(南陽)知府陳正倫、陳悌相繼修葺,歲以八月二十八日為侯忌辰而致祭焉。”由此可見,南陽官府首倡八月二十八日作為諸葛亮忌辰祭祀日,併為以後明代皇帝欽定諸葛亮春秋二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南陽諸葛廬

明嘉靖四年(1525年),河南布政司撫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參政許復禮,向欽差提督撫治鄖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蔣曙正式建議,為南陽武侯祠奏請敕賜廟額祭文及春秋二祭日期。呈文雲:“南陽郡城西南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廬前有忠武侯廟……”對於此文,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亮藏修發跡之所”,”曾親自閱覽並作了指示,之後又經當時的禮部、祠祭清吏司和翰林院的有關部門的審核、撰文等諸多程序,最後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形成《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檄文詳細記錄了明世宗為南陽武侯祠敕賜門額“忠武”與祭品、祭祀日期及祭品的歷史經過,並明確規定每年春秋二祭武侯的廟規。春祭為每年仲月次丁日(即農曆二月十四日),秋祭為每年八月二十八。祭品為豬一口、羊一羫(宰殺過的羊或小牛)、魚醢(肉醬)、肉醢、菹菜(酸菜)共五品;米麵食共五品;果子五品;香一炷,燭一對,帛一段,酒兩瓶,並頒漢丞相諸葛忠武侯春秋祭文,敕令南陽府遣本府官員按期致祭,各地遂尊此規而祭之。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三顧茅廬”發生地

《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是南陽臥龍崗屈指可數的重要碑刻之一,不僅是明代政府對南陽臥龍崗的矚目和重視,還是對一代名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道德精神的肯定和讚賞,也是中國形成祭拜諸葛亮例制和傳統的歷史記錄和實物見證,進一步提高了南陽臥龍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自此以後,招致更多的明朝賢達、封疆大吏、文人學士紛紛登堂膜拜,頌孔明之功德,慕臥龍之高風,書詩賦之雅辭,集翰墨之碩豐,給南陽臥龍崗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謙任河南巡撫視察南陽而作《過南陽挽孔明》詩云:“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大星不向營前墜,混一寰區未可知。”對諸葛亮的壯志未酬,頓發無限傷感和悲嘆。如今,南陽武侯祠內大拜殿牆壁和其左右碑廊鑲嵌有明代修葺、歌詠碑五十餘通,主要有吏部尚書王直所撰《重修諸葛武侯祠記》、兵部尚書楊士奇所撰《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所撰《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吏部尚書裴應章所撰《臥龍崗謁武侯廟》、禮部尚書李維楨所撰《程南陽陳泌陽置酒諸葛祠遇雨》等,名家薈萃,璀璨奪目,風格各異,各有千秋,反映元明以來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維修經過及祭祀諸葛亮之隆盛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祭拜諸葛亮


元明時期,地方官赴南陽臥龍崗官祭諸葛亮已成定例,清代以至民國,南陽府除依祭日祭祀外,新任官吏必往致祭,以示“效法”武侯之秉忠操節,勤儉廉潔。長期以來,隨著民間神社祭祀活動的興起,每年春秋祭日逐步在南陽臥龍崗形成香火盛會,並相沿成習,明清兩代極盛一時。如今,為傳承和弘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延續紀念諸葛亮例制,南陽已經連續多年諸葛亮文化旅遊節,成為推介和展示厚重文化南陽的重要窗口,併成為宣傳臥龍崗及諸葛亮文化的有效平臺,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大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欽定南陽臥龍崗,春秋二祭諸葛亮隨即風行全國

臥龍崗

自明世宗欽定頒佈《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後,源於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春秋二祭,各地爭相效仿,隨即風行全國,成為全國眾多武侯祠堂及諸葛亮後裔,緬懷和敬拜諸葛亮的日期。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文/李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