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随着秋种完成,农村里边比较繁忙的时间又结束了,不少回来收秋的农民把冬小麦种上之后又出去打工了,趁着年前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再多少挣点。年轻人纷纷返回工地后,农村又成了老年人的天下,很多老年人吃完饭后没事儿就喜欢在村子里边找个地方,一群人聚在一起,下下棋,天南海北的讲一些过去的事情。这几天恰逢距离村子不到5公里的粮站拆迁,村子里的老人不知道怎么听说了,就说到了“交公粮”的事情,听得我这个地道的农村80后一愣一愣的。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很多80后虽然也知道一些交公粮的事情,但大都和我一样是听村里的老辈人说的,亲自参与的不多,但是对农村的60后和70后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当我问到已经“停交13年了,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时,村里的老人斩钉截铁地说“都记得”,而且这辈子都不会忘,并且兴致勃勃的给我讲起了交公粮的过程。

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首先,每个生产队都会有对应的粮食任务,逐级分解。

据村里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说“交公粮”前后也有很多规则的调整,但大致上分无偿交和有偿交两部分,所谓的无偿就是不给一分钱,但是农民所在的生产队必须要按照分配的任务交上去。至于说有偿的那些,一般会象征性的给一些钱,相当于是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由于那时候粮食产量比较低,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不够吃,但不管你愿不愿意,该交还是要交。赵大爷是村里的60后,他说那时候科技也不发达,很多时候由于天气“捣乱”,收成不好,生产队只能把交粮的任务直接从农民本该分配的粮食当中扣除,如果有剩余的话,才能发到农民手里,这叫“个人服从集体”。

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其次,交粮的过程必须农民主动自发。

对60和70后的农民来说,粮食收获只是开始,因为忙里忙外,粮食晒干装袋之后不是入仓,而是需要马上用独轮车,架子车,三轮车,自行车,甚至是扁担挑着粮食去属于各村所在大队的粮食站点交公粮,原则上整个过程都要求农民自主自发。为了鼓励先进,每个村子采取的措施都不一样,听老人说那时候我们村是把子女的上学和公粮直接关联了起来,举个例子,如果农民夏粮收后,没有及时的交上的话,那等到9月份,人家的子女都开学去上学了,你家的子女就要继续蹲在家里,并且学校还会通报没有来上学的原因。在那时农民的意识里边,不交公粮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正常情况下,就算是生活难点,农民也都会很自觉的交上。

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最后,验收这一关最难过。

这应该是所有的农民都害怕的一个环节了,因为那时候好几个村子,甚至是一个镇子共用一个粮食站,农民去交公粮又都赶在那几天,所以人特别多,那时候不管是记账还是搬运,全部都是人工,所以说效率也不是特别的快,很多农民去交公粮都想要自带水和干粮。不仅如此,还有些时候农民好不容易排队到跟前了,验收的人上来用一个锥子戳进去,带出来一撮粮食,放在嘴里嚼一下,一句“太湿了”或者“杂质太多”就意味着农民需要返工,拉回去重新的晾晒或者过滤,所以说每次轮到粮食接受验收的时候,多数农民都会屏住呼吸,等待验收员的结论。

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当然,除了直接被要求拉回去外,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折算,以麦子为例吧,分为一等麦,二等麦,三等麦,如果农民交上来的麦子连三等麦都算不上的话,那就意味着要被“扣量”折算了,可能120斤的差麦抵100斤的三等麦。那时候农民看到验收员都是笑嘻嘻的,有时候还得赶紧的递烟,就算是他们态度不太好,也不敢说什么,生怕他们说自家的麦子不合格。

停交13年后,多少人还记得“交公粮”的情形?农民:这辈子不会忘

转眼过去了十三年,交公粮这个词被提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农村60后和70后逐渐的老去,村里的小年轻多数已经不知道交公粮为何物了,也只有当年真正参加过交公粮的这批农民,每每说到才会热情澎湃,而且相信这种经历不管在何时,在他们的内心里都不会抹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