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只有“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你的婚姻才会渐入佳境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你是婚姻里的“小女人”还是“老好人”

前段时间朱丹频上热搜,一是因为周一围的“冷战台阶论”,二是因为周一围在家做一顿饭,朱丹“感动地要死”。

网友称朱丹“一味讨好周一围,是婚姻里的“老好人” “卑微丹”的名号不胫而走。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什么是“老好人”?

心理学解释为“迎合性人格障碍”,又叫“讨好型人格”。在婚姻中主要表现:

  1. 过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取悦伴侣,以此证明自己对伴侣是非常有帮助的人。在这种婚姻关系中,伴侣必须不断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激之情;
  2. 无论伴侣做了多么出格的事情,“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可能去忍受和说服自己。
  3. 不敢去面对存在于伴侣之间的未处理的愤怒与内疚等冲突,反而是回避自己内心的痛苦,用压抑自己情绪的方式“抹煞”双方沟通的可能性。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究竟朱丹在“讨好”周一围吗?我们看几个细节:

周一围的“台阶论”看似简单粗暴,朱丹说“每次都能很好解决问题”。

在矛盾中,他们有自己的沟通和解决方案,而不是朱丹在一味忍让、逃避矛盾。

周一围在节目中“吐槽”朱丹拍戏不专业,背后的原因是这样的:

“她不专业,这个是事实,因为不专业,会吃很多苦,如果作为我的女人,我不希望她受这样的苦。”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从朱丹婚后复出的状态,我可一点看不出 “卑微丹”的样子,反而,复出后就在《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牢牢掌控节奏,顺便再制造几个话题,热度蹭蹭蹭上去了,复出之路顺风顺水。

由此看来,朱丹应该是享受“霸道总裁式”的爱的“小女人”,未必是“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真正的“老好人”?

张爱玲便是。

24岁的张爱玲,遇到39岁的胡兰成,爱到无法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在他们短短三年的婚姻里,张爱玲迎合、卑微,正如她自己说的“低到尘埃里”。

胡兰成与张爱玲成婚后,他先是在武汉爱上了护士小周;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爱上朋友的妻子。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胡兰成说“你来做什么,快回去。”忍无可忍的张爱玲在1947年与他分手,分手前还给了胡兰成30万。

张爱玲可谓“讨好型人格”的终极版,她迎合他、不懂拒绝、不敢发怒,还敏感多疑,最后连分手都要给分手费,以避免可能存在的“骂战”。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对比两个故事,你知道自己是“小女人”还是“老好人”了吗?

婚姻里的“老好人”长啥样

1、 价值感低,迎合对方,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伴侣的认同上

晚餐,你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满心希望得到先生的夸赞,结果先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还可以啦”。你惴惴不安:是不是菜做得不好吃?进而,你开始浮想联翩:不是最喜欢吃我做的菜的吗?一定是不爱我了,才会这么嫌弃我做的菜……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曾经经历过?

这段关系里,你的价值感很低,自我价值会随着他的评价变化而变化。

因为在“老好人”的逻辑里:

只要自己做得好,TA就会喜欢我;如果TA不喜欢我,说明我应该遭受这种对待;如果我遭受了不好的对待,那就说明自己还不够好。

有点像绕口令。

而实际上,有可能他今天只是在工作上遇到点烦心事,情绪不好而已。

当你把全部认同感寄托在他的认同和评价上时,意味着你不敢、也没有展示更多元、更丰满、更真实的自己,你在对方眼里永远是“委曲求全、唯唯诺诺”的。没有“灵魂的”你是没有吸引力的,久而久之就被人嫌弃了。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曾说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2、 不敢拒绝,害怕冲突,认为这样可能带来关系的恶化

在婚姻里“老好人”往往充当着有求必应的角色。

因为TA不敢主动拒绝,害怕对方因为拒绝产生冲突,回避体验消极情感,认为一旦拒绝,可能良好的关系就此终结。

“老好人”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拒绝TA——TA会生气、离开,关系因此恶化或终止——我会陷入孤独、恐惧、无助以及焦虑之中。

周星驰和刘嘉玲在主演的电影《大内密探凌凌发》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细节:

妻子:你怎么会知道我每次都躲在桌下面。

丈夫:你每次都躲在桌下面啊。我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知道你躲在桌下面呢。拜托你用点脑子想一想。再找几个新的地方躲。好让我有点新鲜感好吧。

妻子:可是我不躲在桌下面我怕你找不到我嘛。

丈夫:啊!!!!啊!!!!我真受不了你。拜托你不要这样。我拜托你好不好,老婆。你不要这个样子。谢谢谢谢谢谢。

妻子:哎!我只是个血肉之躯。你每次都这样骂我。我不知道哪一天我就忍不下去了。

丈夫:忍不下去那你走啊。

妻子:我去洗澡了。

丈夫:我叫你走啊。

妻子:哎。你会不会肚子饿啊?我下碗面给你吃。

妻子在矛盾开始后习惯性地逃避,问着:“你饿不饿?”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让自己的负面情绪越发严重,陷入死循环。

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充分接纳的基础上的。

接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冲突,随着冲突的不断沟通、解决,双方的相互接纳程度就会越来越高,直至进入良好的亲密状态。

中国有句古话“不打不相识”,“冲突”才是关系的真正开始,而非结束。

3、 缺乏安全感:有条件的付出和爱

婚姻里的“老好人”还有这样的逻辑:

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对得起我的付出。

这其实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无问西东》里淑芬对许伯常的爱始于安全感匮乏,发展到后来,当淑芬得不到爱的回报,因爱生恨,最后酿成了悲剧。

许伯常曾答应爱淑芬一辈子,会娶她;

因此,淑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许伯常。她为许伯常付出了一切,洗衣做饭,照顾家庭,甚至拿工资供他读大学,为的就是有一天许伯常能回报她对等的爱。

当许伯常念完大学,看过了外面的世界,提出分手时,淑芬生命的大厦轰然倒塌,她不惜以死相逼,逼许伯常娶了自己。

婚后,许伯常对淑芬使用冷暴力,淑芬疑神疑鬼,因爱生恨,最后悲愤投井。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真正的爱,是我爱你,这份爱不需要回报,当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接受。


4、习惯性“老好人”:对伴侣随机的奖赏会上瘾

在一段关系不平等的婚姻里,习惯性做“老好人”的那位,往往对伴侣随机的赞赏,会产生高价值感,充满期待,因此付出“成瘾”,潜意识期待那个奖赏不经意间到来。这个成瘾机制,有点类似打麻将:

很多人沉迷于打麻将,而打麻将的人总会期待下一把牌会好,而这一点恰恰是不确定的。如果确定每一局都能胡牌,那我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为未来早已明确,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了。

这是“老好人”的四种典型表现,你占了几种?

婚姻里怎样拒绝做“老好人”?

1、尽快调整自我认知:爱人先爱己

“讨好型人格”讨好的动机都是渴望获得认同,得到爱。

但这种尊重和爱不是通过平等的自尊获得的,而是通过“祈求”、“迎合”、“讨好”的方式去获得。

当你把自己看得很低,对方也会把你看的很低,慢慢地,关系就会失衡。

因此,“讨好型人格”的人,应该重视自我,将自我的内心需求排在第一位,先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再去满足对方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人先爱己。

2、 持续提升自我价值

“讨好型人格”的核心是“低自尊”,“低价值感”。在亲密关系里你总认为自己“不值得”、“不配”获得更多的爱。

要获得尊重和爱,除了调整自我认知,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爱自己之外,确实也需要持续进行自我价值的提升。

你总是害怕对方不爱你,离开你,你不如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进行自我价值提升,让他狠狠地爱你,离不开你:

  • 健身运动,打造良好的身材和体态;
  • 经常保养自己,让自己“冻龄”动人;
  • 给自己添置得体的衣装,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
  • 多看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唯唯诺诺;
  • 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充满热情地钻研,哪怕是烹饪,也可以做出业余“米其林”的水平。

当你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会变得闪闪发亮,那种自信和美才最吸引人。

爱不是求来的,爱是吸引来的。

3、预演反应模式

当你决定“适当拒绝”、“不迎合”、“不依附”时,要提前设定好如何妥当处理。

例如,吃过晚饭,你就是不想洗碗,面对你家里有洁癖的钢铁直男老公,你会怎么办?(以往你可能为了迎合他,多累都去把碗洗了),有几种处理方式:

1) 示弱法。

“老公我今天实在太累了,腰都直不起了,碗我明天再洗吧。”如果他爱你,怎么会忍心苛求你再去洗碗呢?

2) 共情法。

“老公,我知道你看到一堆脏碗堆着挺不开心的,确实挺难看,可我实在太累了……”,与他共情,他才可能与你共情;

3) 移情法。

“老公,儿子学校老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说了儿子的一些重要情况,我们赶紧讨论讨论……”用更重要的话题,转移注意力;

4) 选择法。

“老公我知道你今天累了一天了,可是我也好想休息啊,怎么办,又要洗碗,又要辅导孩子作业。” 在选择面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你预设了反应机制,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婚姻里的“矛盾”,有助于关系的良性发展。

4、追溯原生家庭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讨好型人格”的重要成因。

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会由于童年时对爱的需求未被满足而对别人的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执念,他们会拼命地去讨好,寻找机会弥补童年时的遗憾。

原生家庭导致的“讨好型人格”,严重的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婚恋观,亲密关系会处理不当,这部分人群建议求助专业人士。

拒绝做“老好人”,更好地成为自己

朱丹“讨好”周一围?| 婚姻里的“老好人”,不是蜜糖,是砒霜

我的闺蜜菲菲就是从“老好人”的窠臼里跳出来,遇到真爱的。

菲菲今年35岁,五一刚和男友完婚。

菲菲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从来没有违背过父母的意愿,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在遇到现任老公之前,她有一段长达五年的虐恋,一度准备走入婚姻。

在这段恋爱中,她满腔热诚地付出:

男朋友进入了事业低谷期,菲菲放下手上的生意,陪伴左右;

看到男友身体瘦削,菲菲给他熬鸡汤,大热天驱车几十公里送到工地上去;

听说男友生意资金短缺,菲菲表态可以卖掉自己的一套房,帮他挺过难关。

一方面男友夸赞她“温柔贤惠、体贴懂事”,另一方面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除了口头夸奖,连苍白的承诺都没有。

可惜,菲菲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男友的坦诚相对。

狗血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男友某次和别的女人火热聊天时,被菲菲抓个正着。

这一瞬间,菲菲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太傻逼了。

她迅速把男友微信拉黑,手机号码删除。

菲菲决定做回自己。

她认真打理生意,小店生意蒸蒸日上;

学习插花和摄影,成了手机摄影的网课老师;

学会了游泳,身材也变好了;

有空就出门旅游,在旅途中碰到了现男友。

这回,她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一味付出的女孩子了,在恋爱里,她不卑不亢,懂了边界和分寸。

终于,甜美的爱情结出了硕果。

如果你还在婚姻里付出,讨好,迎合TA,不妨好好想想,这是我要的生活吗?我真的享受当下的状态吗?

要知道,
做”老好人“可不是在婚姻里加蜜糖,而是导致婚姻破裂的砒霜。

只有 “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为了TA“成为更好的自己”,你的婚姻才会会成熟、稳定,渐入佳境。

(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