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放在刘邦身上,简直是恰如其分,为何这样说?在笔者看来,他能忍,在关键时期,可以做出一些有悖伦理之事来。比如:在楚汉争霸时,他曾在逃跑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眼看楚兵追得急,他一狠下把鲁元公主推下车。虎毒不食子,但是刘邦却做到了,就这一点而言,似乎在古代帝王之中,还没有人能与之媲美。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在面对生死时,想要活下去的信念便可充满整个脑海,作为一个人,刘邦考虑自己也是无可厚非。此时的刘邦,身份和地位早已不是一个普通之人,他可是三军的统帅,是一个可以与西楚霸王争天下的的男人,在大肆宣扬儒家学说的秦汉时期,他的所作所为,与一个父亲或者是与一个执掌天下牛耳的君主而言,一点都格格不入。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但是,刘邦就是这么做了,在一般人眼里,他是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他的一种手段,是他自己政治智慧的使然。他之所以敢将自己的女儿推下车,是因为他相信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夏侯婴,是自己的心腹,也是好基友。

因为他知道,纵使自己亲手将女儿推下了车,作为自己的心腹,在自己身后压阵的夏侯婴,定然不会见死不救。所以,他才敢如此放心大胆,在士兵面前上演了这么一出苦情戏,其目的就是做给追随自己的士卒看的:看吧,在本王心中,你们还是很重要的,我宁可不要自己的女儿,也不会亏待你们,带着你们逃出楚军的追杀。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从这一点可看出,刘邦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豪杰,起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前前后后涌现出数百位君临天下的王者,又有几个像刘邦这样的帝王呢?或许还真找不出来一个,虽然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但他绝对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但在后世的评价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说刘邦不是真君子,明知项羽抓住了自己的父亲,想以此要挟他,但是他的表现却不是一个大丈夫所为。面对自己的老爸可能会被项羽烹煮的情况下,刘邦竟然表现出一副面不改色表情,还对项羽说:“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不管是他胆小怕事也好,还是自私自利也罢,他是真的如世俗所说的那般,犹如“痞子”一般吗?在笔者看来,刘邦都是一个智慧十足的人物。他胸怀大志,周游四方,爱打抱不平,面对一个暴秦的统治,他敢言语三番,甚至会以身犯险,不惜触犯法律也要帮人讨回公道。试问,这样的行为,真的是一个“小混混”所为嘛?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天下大乱之际,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出身草根,一介布衣的刘邦,欣喜天下苍生,纵然编出了一些超出常人所认知范畴的理由,但也不能就说他是一个“小人”。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要知道,史学家司马迁可是称其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曰:“夫古之英雄,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就连新中国的奠基者毛主席都盛赞刘邦,曰:“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位!”在其统一中国后,外和亲匈奴,内发展生产,其目的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不必再饱受战乱之苦。

刘邦不是神,也不是仙,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之人,他心中装的是天下,装的是黎民百姓。舍小家、为大家,在天下百姓利益面前,所以他才忍痛做出了牺牲,弃女儿于不顾,弃父亲于不顾,可为了天下大业,才摆出了一个“无毒不丈夫”的形象。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或许有人会说刘邦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置亲情于不顾,果真如此吗?大脚丫想一想,如若真的如项羽所=那般,分封天下数十个王,当时的中国岂不仍是一盘散沙?百姓还有安宁之日吗?在骨肉亲情和黎民百姓之间,孰轻孰重?这一点,想必不说大家也会明白。

事实也证明,刘邦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是正确的。自汉朝以后,华夏族逐渐被称之为汉族,而刘邦所创建的汉朝,也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强国。

汉高祖刘邦真的如后世所言的那样痞性十足吗?

就连外国友人约瑟·汤恩比都曾评价:“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如此可见,刘邦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