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有段時間,我睡眠不好,夜裡翻身,總看到老公也醒著。不是瞪著眼看天花板,就是在刷手機看文章,怪嚇人的。不過中年男人嘛,有幾個沒心事呢,我也沒去逼問他。過了段時間,他才跟我說,睡不著是因為焦慮。

跟閨蜜吃飯時候,我就跟她們說,我老公怕老了沒錢,焦慮的睡不著覺。大家就覺得很好笑,有個特別佛系的閨蜜還說,其實也沒什麼好焦慮的,年輕的時候就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老了嘛,你的慾望和需求自然就降低了。你既不會想買名牌包包,也不會想吃鮑參翅肚,出去玩也蹦躂不動了,剩下的就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飯的需求,花不了幾個錢的。

想想也是,這話題就這麼玩笑間過去了。但我沒告訴她們的是,讓我老公焦慮的睡不著的,除了怕老了沒錢,還有關於生活的意義,工作的價值,以及人到中年要不要再搏一把的糾結。這些要是仔細聊起來,飯就沒法吃了。

我發現,很多文章都在講中年焦慮不好,比如有害身體健康,引發家庭矛盾,都是因為你的能力配不上野心,等等。然後接下來就叫你擺正心態,擁抱大自然,走進健身房。其實大可不必,我們不用把中年焦慮當成公敵去圍追堵截。因為中年焦慮也不全然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好事。

因為焦慮與人類同時誕生,而且由於我們永遠無法掌握它,我們將不得不學會與它一起生活,就像我們學會了暴風雨一樣。

1.中年焦慮是積極的、必不可少的生理過程,幫助我們應對風險。

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焦慮是重要的生存機制,在所有動物、人類身上,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它能夠讓你意識到危險並且想辦法應對。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它們在遷徙途中飲水時,就要保持非常高的警惕性,觀察周圍環境,判斷是不是有危險的猛獸或者鱷魚,隨時做好逃跑準備。

再比如,明天你可能要做一個比較重要的演講,但是你又沒有經驗。那你肯定會緊張,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幻想很多種糟糕的情形。但是當你知道躲不過去的時候,焦慮完了,你就會盡早去做準備工作,比如查找資料、做PPT、觀摩網上的演講視頻。

心理學課的老師說,所有生物在面臨危險時的反應,都是或戰、或逃、或裝死。斑馬的例子就是逃,演講的例子就是戰鬥。我們總是埋怨生活讓人焦慮,可恰恰是焦慮幫助我們決策用哪種方式來應對危險,獲得安全。除非你打算直接倒地裝死,否則你必須經歷焦慮這個積極的、必不可少的生理現象和過程。

2.中年焦慮是人生晉級的必修課,邁過去才能繼續前進。

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對普通人來說,焦慮應對的危險其實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困難。人到中年以後,雖然不太會為花唄、房貸、車貸這種小錢發愁,但卻面臨著更高的三座經濟大山。

首先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吧,窮啥不能窮教育。學習技能的英語、奧數;陶冶情操的繪畫、聲樂;培養逼格的碼數、擊劍;還有各種夏令營、遊學營,都是不小的開支。前幾天跟一個朋友喝咖啡,她送孩子在附近學網球,分手的時候,她拿著三個包,孩子的書包,自己的拎包,還有一個輔導班的布包。然後開玩笑的跟我說,這幾個包里布包是最值錢的,3萬多。

然後是父母。父母早年辛苦養育,現在又幫忙帶孩子,身體逐漸不行了。一場大病就可能掏空一個家庭。我有個早已經財富自由的同學在保險公司,平時她也比較佛系,不怎麼做業務,家有拆遷房,平時炒炒股。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的時候,她家孩子同學的好多家長,都找到她買重疾,活生生把她推到當月的銷售明星。

最後是配偶。很多中年人不光要在事業上最後搏一把,還想在感情上重新愛一次。你要是不幸遇到個不省心的配偶,跟你離婚分財產,那可真夠受的。我的兩個女客戶,都是名校、名企、才貌雙全。最近都很焦慮,一個老公跟小三上演瓊瑤式愛情,一個老公說結婚是錯誤,不要再耽誤,然後直接把孩子帶走藏起來。

每一箇中年人都在負重前行,他們不敢輕言放棄,更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有多少年輕人在深夜為愛買過醉,就有多少中年人在深夜焦慮到失眠。而只有經過焦慮,我們才能邁過去繼續向前。

3.中年焦慮有助於你反思人生,對未來更有規劃。

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一個研究生的同學,畢業進了體制內,事業非常優秀,家有兩個可愛寶寶,堪稱事業家庭雙豐收典範。幾年不見,最近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的髮際線高度也跟事業高度成正比了。那段時間我心情也很糾結,工作不順心。我就說有時候挺羨慕像他這樣有孩子的同學,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今年比去年又高一些,今天又學會了什麼新東西,就覺得時間在他那裡是有刻度的,一年又一年過去,能看到到變化,有意義。

而對沒孩子的或者乾脆主動選擇單身的同學,有時候就不知道這個生命的刻度在哪裡。工作上的晉升終究是有限,進步的加速度也明顯低於年輕的時候。再加上每年總有那麼些高管被迫離職的,選擇跳樓的新聞。自己的職場性價比越來同時的同事,可以替代的新生代不斷成長起來,那麼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自己的價值又在哪裡。

他也深表贊同。說如果沒有孩子這個參照物,真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成長在哪裡。看,這麼事業成功的人也是在糾結人生意義的。

年輕的時候很少去考慮人生的意義,感覺沒錢沒車沒房,但就是有時間,大把的光陰能浪費。但是站在中年的路口,往前是很多的遺憾,有太聽父母話沒有自我的,有求安穩進了體制內又不死心的,有為了結婚而結婚開始反思感情的。往後是越來越短的人生,於是很多人開始焦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有限的未來之路中,要不要事業上再搏一把,該不該重新找尋真愛,要不要追尋內心做自己。

有個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中年人的焦慮,其實正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需求的反思。反思就像人生覆盤,覆盤了才能吸取教訓,對未來更有規劃和準備。

杭州的靈隱寺,有一副著名的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的諸多不如意,都會在中年時排山倒海的到來。只有懂得焦慮的人才能感知危險,不斷反思覆盤,才有自由把握自己未來的人生。

就像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曾說,焦慮是人類面對威脅,希望創造自我的正常狀態,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裡,焦慮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覺到時代脈搏的人。

所以,如果中年不焦慮,那你也太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