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最低成本的投资,却得到最高的回报

董卿:最低成本的投资,却得到最高的回报

董卿:最低成本的投资,却得到最高的回报

第一次感受读书人的气质是在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很优雅的女性,上课时遇到喜欢的段落,她会大声地、深情地读给我们听。

她一遍遍地读,从不用那种填鸭式的方法给我们硬“灌”知识点。

当身边所有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时,她身上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学深深的热爱触动着我。

在我此后的人生中,那种触动一直伴随着我,后来的每一次选择:大学专业、实习岗位、未来职业规划……我从没有放弃过与文字打交道,以至于文学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最低成本的投资,最高的回报

我从小就相信,读书不同于其他爱好,它是种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我们一生可享的财富。

它能够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内化成高情商、善于处事、有底气的知性与优雅。就如三毛所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每每读到三毛的这段话,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人就是董卿。

《中国诗词大会》四季以来,她在台上不仅诗词、典故信信手拈来,而且文学功底了得,每一期节目,她都能恰当地引用不同的诗做开场白,惊艳四座。

话到细微处,还能和场上的评委闲话几个回合,她的文化积淀令所有人惊诧。

董卿:最低成本的投资,却得到最高的回报

她的文化积淀令所有人惊诧。

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当有一位选手告诉董卿,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十几年来口口相传教他读诗时,动情的她忍不住脱口而出:

“上帝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很少有人知道,那正是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作。

董卿巧妙借用,恰当又贴切,这样的实力绝非一日之功。

当听说一位离家在外的父亲为教女儿,费力把词谱成曲子时,董卿送了他一首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而这些,全部都是在现场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董卿的即兴发挥。

董卿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被人发现了多次,有路人坐飞机遇到她说她全程在读书,2014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又有留学生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董卿在谈及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每晚安静看会书就睡觉。

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关于读书,她有句名言:“读书让我很快乐,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她浑身散发着知性、稳重、高贵而又优雅的气质,惊艳无比。

把每一天,都当成“读书日”

作家毛姆曾说过:

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完满的生命。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挥舞,就能在你内心中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节日建立的初衷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但如今,我们轻而易举得到关注,也时常被热点和八卦抓住眼球。社交网络充斥我们的生活。杂七杂八的“节”把日子切割,但“读书日”鲜少获得关注。我们留给读书的时间,太少太少。

董卿:最低成本的投资,却得到最高的回报

真正的气质从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里,鼓吹投资的言论甚嚣尘上,“女性要投资自己,用钱堆砌出美丽和气质”。


可其实,真正的气质从不需要太多的投资,你大可以去投资,用最低的成本:


不用报私教课,也不必用美容卡捆绑自己——去读书吧,不必耗掉很多时间,不必花费很多金钱。


你会发现别人格外愿意听你讲话,你会发现焦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你会发现很多过不去的坎,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你坚持去读书,就会惊喜地明白:这项最低成本的投资,却让你得到了无价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