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贺宇宇


德国人的开局其实还不错


在与苏联开战之前,德国人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他们闪击波兰,干掉法国,成为二战初期当之无愧的氪金级别玩家。很多人把德国与苏联的失败归结于发动闪电战,在他们看来,如果不与苏联开战,等完全拿下西线才与苏联开战,可能结果会有所不同。

可其实,德国与苏联战争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能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多亏了闪电战

1941年6月,心机的纳粹德国撕毁了之前和苏联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轴心国的其他渣(划掉)队友,在“巴巴罗萨”计划的攻略之下,集结190个师550万人,划分三个集团军从三个方向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由此爆发

因为战争爆发的太突然,苏联人“还没睡醒”就仓促应战。短短十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600公里,在基辅战役消灭苏联西南联军65万人。

苏联怎么会输的这么惨?

主要还是因为斯大林同志下手慢了,在他仍然相信两个国家间塑料兄弟情的时候,没想到希特勒率先掏出了枪。

有专家研究说其实斯大林也知道德国人并不可靠,也有未来撕毁条约的想法,只是感觉时机未到还在为战争做准备。总之,德国人抢在苏联人前面了

▲斯大林

因为斯大林一再不听、不想、不相信的自负三连,致使苏联对于战争的准备严重不足。1941年三月,

苏军尚缺12500辆坦克、3万辆汽车,新组建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只能得到30%的保障。战争爆发时,修建新机场的工作绝大部分都还没有竣工。

由于战争过于仓促,以至于在战争开始时期,许多苏联部队还处在改编时期,也就是“系统迭代升级”时期。第一年服役的士兵竟然占到了全部士兵的2/3,75%的指挥员才上任了几个月。打仗可不是踢足球,刮不起来青春风暴,苏军惨败也是理所应当。


莫斯科的寒冬,让德国人手足无措


从1941年6月战争开始,纳粹德国一路高歌猛进,在波罗的海、明斯克、基辅都重创苏联红军,直到他们来到

莫斯科。没错,就是这届世界杯德国输掉首场比赛的莫斯科。

“我们身后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誓把侵略者一扫而空。”俄罗斯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在1941年谱写的这首歌曲被广为传唱,无数战士听着这首悲壮的BGM走进莫斯科保卫战

▲战争中的莫斯科

为了应对德军,斯大林从远东调集34个师,他们是苏军装备精良,擅长严寒气候作战的精锐部队。

总司令朱可夫还发动60余万莫斯科市民,建立了700公里的反坦克战壕,3800余个临时火力点,还在全城建立了59个军火库,砍伐了附近105公顷的森林阻碍德军前行。苏联军民已然把莫斯科变成了一座坚城。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苏联人可以逆风翻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极端寒冷的天气。

按照德国人的闪电战计划,他们是不用在莫斯科过冬的。可天不遂人愿,他们在基辅会战和围攻列宁格勒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疯狂进攻的时候,已经是11月的严寒了

德军显然没想到这么多,他们战线过长,补给不足,面临严重的作战压力,而且根本没有准备在严寒下作战的衣服和装备。机器停转,武器失灵,士兵的战斗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他们的枪炮配备了保暖套、润滑油,新型T34坦克依旧正常运转,士兵也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冬帽来抵御严寒。

在11月和12月中,苏联红军凭借多次顽强的防御和反突击使得德军拿下莫斯科的计划破产。就这样,德军损失掉50余万人,也没在旷日持久的进攻中拿下莫斯科。到1942年的4月,他们已经撤退到了100-350公里以外的地带。

没能顺利拿下莫斯科、吞下苏联,让德国人开始长期处于双线作战,导致纳粹德国最终在二战战败。苏联人最终保卫莫斯科。为此他们付出了伤亡和被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惨痛代价


为什么德国人注定失败?


关于德国人到底应不应该打闪电战,其实至今还有很多争论。有的人说德国人太膨胀了,不应该自不量力的双线作战。不过打闪电战,也实在是德国人没办法的办法。

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么做才能把苏联这只大熊吃掉。

一头孤狼面对一头大熊,孤狼被咬一口就痛得不行,大熊没了两三口皮肉,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打消耗战,是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你把人、资源、武器各方面综合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苏联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而这也是德国人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战争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苏德开战前夕,纳粹德国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有6000多万的德国人。然而苏联控制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德国的8倍;人口接近2亿,几乎是德国的4倍

按照人口比例以此类推,苏联大概有3000万在20-40岁的青壮男,而德国只有700万人。苏联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新兵。

▲苏德战争前夕的欧洲版图(蓝-德国、绿-苏联)

生产能力的差距也是导致德国打消耗战必然失败的原因。德国的军工厂在二战期间卯足劲头,打起鸡血,月均坦克的产量也不过是二三百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均产量是1500辆。真的,毫无脾气。

况且,德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只有罗马尼亚这么一个油田可供开采,而苏联国土面积广阔,资源雄厚,

还不断接受着英美等国家的大方援助

有数据显示,在战争期间,英美等国共向苏联援助飞机18865架、坦克1.3万辆,各种战略资源和武器就更不用说了。

70年前,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最终在寒冷的苏联吞下苦果。而在这之后,德国的足球队从没在世界杯小组赛被淘汰。

直到2018年,德国人重蹈覆辙,曾经横扫世界的他们,先是在莫斯科围攻未果,最终还是没能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取得胜利,早早地坐上了回家的飞机

这两件事其实牛头不对马嘴,但是奇妙的错位和巧合,还是幽了历史一默。

参考资料:1.毛剑杰:《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书屋》,2013年第11期;2.金立扬《苏德战争印象》,《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期刊》,2009年4月-6月;3.刘志明《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探讨》,《学术争鸣》,2006年第12期;4.赵亮《谈莫斯科战役的心理影响》,《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12月。

视知TV

二战德国攻打苏联最大的问题是当时希特勒在开战初期轻敌了,在战术上犯了错。

1939年德国闪电战攻打波兰,并迅速拿下波兰,当时苏联也出兵与德国共同瓜分波兰,为自己赢得了一块战略缓冲区,苏军在此地驻守了重兵,这无疑是很高明的策略。德军拿下波兰后开始横扫西欧,法国一个多月就投降了,英国也丢盔弃甲的逃回本土。这时候希特勒犯了第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对英国本土的轰炸中没有尽全力,希特勒对与英国谈和还有幻想,所以在轰炸英国时还是留了情面,刚开始都没轰炸伦敦,也没有把空军主力全调上去,这就给了英国一个喘息的机会,等到希特勒看到与英国谈和无望,开始全力进英国时,才发现晚了,因为美国已经开始在经济军事上支持英国,并派了飞行员暗中参战,而苏联也在边境布署了重兵,准备先发制人,希特勒一看不好,只能先放过被炸的千疮百孔的英国,把主力东调去打苏联。

对打苏联的战略,希特勒的本意是起倾国之兵,闪电战直取苏联,在当时德军闪电战天下无敌,各兵种配合默契,要说几个月内打败苏联也不是没可能,可这时希特勒又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兵分几路进攻苏联,如果德军战前目标明确,就是集优势兵力直取莫斯科,在当时苏军挡不住,可当时兵力分散了德军几乎同时进攻莫斯科期大林格勒,这样一来德军就显得后备力量不足,尽管德军在开战初期取得巨大战果,歼灭了几百万苏军,可苏联领土面积大,回旋余地也大,而且后备力量充足。可德军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时却没劲了,成了强弩之末,可希特勒却强令攻城,疲惫之师哪还有战斗力,结果被苏军新调来的生力军西伯利亚军团击败。

在莫斯科久攻不下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拉了进来,美国参战对当时的苏联英国士气上是个极大的鼓舞,因为苏联可以放心的把在远东防备日本的西伯利亚军团调到莫斯科了,这时候系特勒又犯了第三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及时调查战略,如果当时斯大林调不了西伯利亚军团,德军还有希望攻下莫斯科,可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也就是说日本不可能两线作战去打苏联远东,这时希特勒应该调整布署从莫斯科撤军,应该后退一百里开始休整部队,并补充兵员弹药,这时候苏军也会利用时间休整并同时增兵,等到双方都休整完后,期大林肯定会指挥苏军杀出莫斯科去收复失地,这样一来苏德两军就会在莫斯科城下打百万人规模的会战,经过休整补充的德军在1942年肯定不会输给苏军,因为当时德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士气都是巅峰期,如果苏军在会战中惨败,那莫斯科可能就会不战而下。

对德国来说1942年是最关键的,如果1942年德国打不垮苏联,那德国就必败无疑,因为德军三板斧伦完没劲了,而苏联地大物博,一旦缓过劲来,德军一点机会都没有。


天宇的文史情怀

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分别是开战前和开战后,

开战前:希特勒犹豫不决且准备不足有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


希特勒一厢情愿的以为苏联在冬季战争中的拙劣表现正是其战斗力低下的表现,诚然1941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50多万人伤亡,百万大军被芬兰几万人顶住不能前进一步,但这是地形不适合苏军大兵团作战以及气候严寒的缘故,并不能以此判断苏军的真实战斗力。苏军稍加训练和作战积攒经验就足够与德军抗衡。

苏军从1939年开始学习德军的闪电战,重点改进和发展了中型坦克(T34)和支援型战术空军,到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开打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德军向东推进的过程中苏军之所以会一触即溃是因为闪电战的包围战术有效摧毁了苏军的指挥体系,但是顽强的红军依靠有利的阵地还是能够抵挡住德军攻势的,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卫战就是有力证明。


开战前的时机选择也不正确这是最致命的,德军1941年6月22号才发起巴巴罗萨计划,这时候夏季已经过去一半了,温暖的春天则被浪费在了巴尔干战役上,其实早在结束对法国作战的1940年8月份希特勒就开始着手东站作战,假如1941年年初能投入对苏联作战的轮回有更大的胜算,至少能在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开战后:在不必要的目标上浪费兵力造成严重的兵力不足,

希特勒一开始就制定了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作战目标,德军190个师300万主力部署在三个宽大的正面完成兵力分散,记得从威廉二世的史蒂芬计划开始兵力有限的德军都奉行兵力的绝对集中,德军北方集团军只有40万人、中央集团军有150万人、南方集团军80多万人,很显然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不足以歼灭苏军主力部队。

只有古德里安南下让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聊个作战采取的了基辅保卫战歼灭70万苏军的辉煌胜利,这也就片面的说明德军应该集中兵力作战。到了1942年的夏季攻势希特勒又拒绝了参谋长哈尔德继续进攻莫斯科的建议,分兵南下进攻两个目标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无疑又是进一步分散兵力,最终导致灭顶之灾。一言以蔽之德军开战后最大的失误就是分兵作战。



兵器世界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己预有准备,提前向西扩张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波兰、芬兰、瑞典的大片地区和人口,使德国的进攻不是从列宁格勒、明斯克、东乌克兰一线开始,德军初期战果除了百多万的苏军,大多就不是苏联原有的国土,苏联的损失并不算大。战前苏联早将自己三分之一的工业、资源生产企业布置到了亚洲地区,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都危胁不到那些地区。苏联三分之二的工业生产部门主要位于伏尔加河流域,除列宁格勒离边境近外,其他地区都较远,战争开始时这些地区大多没有遭到多大损失,还将大量工厂东迁到安全地区。德军分三路进攻,战争一开始,北方集团军群攻到列宁格勒城下就攻不动了,计划三个月拿下列宁格勒,结果就算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一半装甲部队帮忙也没用。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一开始就不顺利,它的对手是苏联最强实力的西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就是原基辅军区的部队,是朱可夫一手培养的部队,朱可夫任司令员期间就预料到了德军可能进攻的方式,作了充分准备,但西方面军的迅速崩溃,使西南方面军的侧翼暴露出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一半的装甲部队从侧后切断了西南方面军的退路,由于斯大林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议及时撤出方面军的部队,还将朱可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导致了战争中最大的损失。因为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无能,严重影响了中央集团军的进攻能力,它的全部装甲部队被调走,令其暂时失去了进攻能力,整个战争被推迟了,才等来了秋雨,等来了严冬!苏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顽强的作风和并不输于德军的战斗力!


沉140769451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德军东线的实际指挥者是缺乏基本军事素养的希特勒,而不是拥有丰富军事素养的陆军总司令部以及国防军高级将领。使得东线德军在1942年以后的战略失误不断,许多久经战场的精锐部队由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而惨遭歼灭,使得本就处于数量劣势的德军毫无胜利的希望。

希特勒崇尚进攻,推崇“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理论,可是他把这一理论使用到了极点,甚至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在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结束后,龙德施泰特元帅便指出德军现有实力无力在东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应当撤退至有利地形实行坚守,后发制人。而希特勒固执的要继续发起进攻,而且是两个方向上(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同时进攻,而在斯大林格勒的北侧侧翼的中央集团军群防线却由于兵力不足而采取守势,这也是导致斯大林格勒防线德军突击矛头的漫长侧翼暴露最终被苏军利用切断并包围了德军的第6集团军的直接原因。尽管总参谋长哈尔德极力阻止希特勒向斯大林格勒继续投入部队,认为应当在斯大林格勒采取守势,而将进攻兵力抽调出来以充实其北侧的掩护兵力(这里只有战斗力较弱的联军防御),然而结果是哈尔德遭到了希特勒的解职。于是斯大林格勒的悲剧也就此注定,往后曼施坦因的杰出指挥只不过是尽可能的降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造成的严重后果,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之后到了1943年,由于盟军成功了开辟意大利战场,而此时德军也刚刚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重新夺回东线暂时的主动权。此时包括希特勒也认为盟军在1944年在西线实施登陆的可能性极高,德军的兵力绝对不足以同时对付两个方向上的强大的盟军,所以必须要在总得战略上做出选择。最好的方案是从东线选择一处适合防守且防线较短距离德国本土较近以方便补给的地带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坚决的阻挡苏军的进攻,抽出力量来加强西线的“大西洋壁垒”,必须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将盟军的登陆挫败,毕竟这种大规模的登陆准备时间相当漫长,以给德国争取数年时间来继续耗尽苏联的有生力量,最终使盟军迫于惨重的伤亡而选择同德国再次和谈。

而希特勒并没有做出选择,而是一面加强西线的防御一面继续发起对东线的攻势,即“堡垒计划”,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东线德军由于兵力不足而未能达成有效突破以歼灭苏军的后备兵力,反而使得德军刚刚重建的装甲部队再次遭受重创;反过来西线的防御也是漏洞百出,防御工事的修建远不能满足要求,部队无论在素质还是数量上也严重不足,最终未能阻止住盟军的登陆。

所以在希特勒实际接管指挥权后,从来没有对德国的总体战略有过指导性的决策,他的唯一方法就是守住已经占领的一切土地,禁止任何形式的不战而退现象,毫无长远的战略考虑。甚至出现诸如整个集团军群级别的庞大兵力被苏军分割包围,可见其战略指挥错误之严重!

假使东线的实际指挥权一直在陆军总司令部手机,一直由那些经验丰富的国防军将领指挥的话,或许还有获胜的希望!


小小狼王

很多朋友认为苏德战争德国的失败是因为其统帅部的战略失策,比如当初没有直取莫斯科反而去攻打基辅,赢得了战术胜利丧失了战略胜利。此种观点笔者实在觉得过于片面,现在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做一简单剖析。

须知,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经济又是战争的基础。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继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继续向东攻击波兰。东面的苏联因为谋求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成,又惹上祸水东引,为了赢得备战时间只得与法西斯媾和,同时开始拓展战略空间,在东欧开始全面扩张。

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纳粹德国占领、统治下的土地面积达到247.6万平方公里,人口2.05亿,其中20—39岁男性人口为1550万,另有听命于德国的欧洲各盟国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万人口。而苏联及其控制区人口只有1.93亿,20—39岁男性人口虽然有3150万,是德国两倍,但是本土的俄罗斯人只有1500万。在人口方面,双方持平。

在资源方面,德国的煤钢产量是苏联的2—3倍,只有石油产量是的1/3少,但是由于技术差异,德国的石油品质要高于苏联。再加上储量并非匮乏状态,完全可以满足闪电战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人并不像后人们说的资源匮乏。然而问题却还是出在资源上,即未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这就暴露出来纳粹德国在组织管理机构上的弱点,正是由于这个弱点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将纳粹德国送进坟墓!

众所周知,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是利用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全民不满上台成为德国的执政党。上台后,纳粹党虽然疯狂扩充军备,但是重点却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纳粹党通过执行强制规划经济、中止支付对外战争赔款以及没收犹太人的资产等一系列措施,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在法西斯制度下失去了言论自由,但是一片片此起彼伏“嗨,希特勒”的欢呼声中,人们过着有包月工资和拥有家庭轿车、摩托车的优裕生活。不仅在当时,即便在战事最紧张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国国内依然是歌舞升平,柏林等大城市居然还在大兴土木!

这就说明德国并没有在全国进行深入的战争总动员,这不是纳粹党的能力不够,更不是发善心。而是法西斯侵略者的本性所致!纳粹党执政的基础是不断的给予德国人民以实际利益而不是靠空口演说,同时为了刺激军民的狂热情绪。因此,纳粹德军每占领一个国家和地区,马上对该国进行疯狂掠夺以满足国内需求,而许多德国军民就能保持参加侵略战争的积极性。同时纳粹党吸取一战时期德国因国内民众因生活困苦而发生暴动导致德国战败的教训,即便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形势恶化的时候,依然不敢降低国内消费品供应。即便在1943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总动员时,前提依然是“不得削减民用消费品生产”。以至于在1945年,苏军兵临柏林时,居然还能在柏林郊区看到正在营业的酒吧和歌厅。这与苏联军民忍饥挨饿受冻900天拼死保卫列宁格勒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法西斯主义统治下发展的如此畸形,那么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工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纳粹党的经济基础是企业家,企业家们考虑的则是利润,而支撑战争的则是不盈利的军工业。因此,军工业不可能被放在工业发展的首位。战争爆发后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时,军工产值仅有整个工业7%左右,而企业还和平时一样进行8小时工作制!而苏联从战争一开始就进行了有效的全国总动员,经济发展迅速纳入战时轨道。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男性劳动力不足,苏联动员2000万妇女甚至青少年从事军工和各方面生产。而且人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忍受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完全满足的困难全力工作,在资源大量损失和原材料减产的情况下使军工品产量大大超过战前。这和纳粹党鼓吹的“女人的地位只是在教堂里、厨房中和床铺上”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纳粹德国最大的问题依然是靠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维持国内高水平生活和狂热的战争意志,从而极大的限制了战争能力!!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前期是非常成功的,可以在世界战争史中占有很重要的范例之一,这是苏联赋予德国人的。德国的闪电战主要是中央突破,遇到阻击不与计较,只顾前突,然后回过头等两翼包抄以后迅速包围苏军,进而歼灭之。德军进攻之快,苏军完全反应不过来,只能溃散,想重新集结根本就没时间。然而,德军低估了苏联战争动员效率,认为击溃了苏军前线各集团军,前方就很坦荡,根本遇不上大的阻力,事实上也是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苏军在远东大部分主力部队急速赶往西线战场,并且稳住了西线战场局势,开始进入僵持阶段,这是德国最害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备快速结束东线战场的计划破灭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方十分不稳固,造成前线战略物资缺乏,又由于冬季过早来临,老天救了苏联,让苏联缓过劲来开始了反攻。德国进攻苏联的问题在于不能协调外交上的努力,德国最需要的是让同盟国日本一定要牵制苏军,使苏军不能西顾;闪击战最大问题就是巩固不了后方,造成后方出现很大的让苏联利用的战略空间;德军兵力总数实在是占领广大土地力不能及;德军没有强大的预备役兵源,而且仓促发动战争,使德军战略物资始终跟不上。所以德国进攻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过早发动这场战争,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盲目下达进攻具有极强战略纵深的苏联的命令,这也是希特勒过分崇拜自己强大的武器装备所致,没有想到战争不是靠先进武器而定,而是多方位的。还是那句话:攻城略地是战争最愚蠢的行为!


juzijingyuan

分兵乌克兰进行基辅会战。虽取得歼苏军数十万的胜利,但却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导至遇上俄国多不遇的极寒天气。同时,没有迅速拿下莫斯科,对苏军是鼓舞,而对德军气士是打击。控制了莫斯科这个苏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对苏的打击将是至命的。


呼唤者

根本上说,德国对于作战需求预期太简单,直接造成多项失误,1941年内结束战争的预期不现实,最大的动员太晚。直到1943年,德国才进入总体战,1941年,德国只能算部分动员,实际本可以压缩非军需生产,让军需生产进一步扩大,也可以动员更多的人力,扩充军队,可惜德国晚了至少二年。

德军追求速战速决,却没有想过,苏联太大,这个构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在1941年,攻占列宁格勒加莫斯科,也无法让苏联屈服,苏军的总规模远比德军估计的规模大。既便到年底时,德军已按自已的预期歼灭了足够多的苏军,几乎与战前所计算的结果差不多,按德军的估计那时,苏军规模已下降到无力再战的水平,可是实际上,苏军在损失惨重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规模,远不至要认输。

莫斯科战役为什么以苏军的成功而告终,仅仅是冬天,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太简单,其实根本原因,当德军用尽最后的力气,攻到莫斯科城下时,苏军已经集结了相当规模的预备队。斯大林一直在避免过早过多的使用预备队,直到确信德军进攻势力过后,才把预备队部队投入战斗,这才得以德军击败数百公里。

1942年时,也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德军的兵力依然不够充足,即便采用重点进攻的方式,也没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争夺战,却没注意到,苏军兵力集结情况,在反攻开始时,苏军的规模已大大超过德军。

归结起来说,苏军可以在关键时投入相当数量兵力,影响它的只是如何输送到位的问题,相比之下,德军的问题是无兵可调。如果德军及早进行动员,那么它拥有的潜力比苏军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动员时,苏军已经足够强大了。


讲武堂

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军高层的盲目乐观!简单以苏芬战争中,苏联损失70万人却依然无法拿下一个小国的事例,来看待苏联军队的战力;同时对于苏联庞大的军工产能和国土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只是简单的以为靠着数百万横扫欧洲的军队,发起闪电战,就能在短时间内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歼灭大量苏联有生力量,最终促使其战败投降。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大片占领的西欧地区,人口、矿产、工农业、军工产能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甚至德国国内也没有开始动员的情况匆忙发起的。

尽管,初期因为出其不意计划进展顺利,但是苏联广袤的国土使得德军补给线不断拉长,再加之糟糕的交通条件,使得德军的“闪电战”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最后在恶劣的天气对德军士气的打击,与苏联士兵悍不畏死的英勇保卫祖国精神冲击下,德军的铁蹄最终停滞在了莫斯科门前!

如果简单以欧洲其他国家为例,无论任何一个国家像苏联一般初期即损失数百万军队,都没有可能坚持下来,但苏联却做到了,这是德国没想到的。最终也导致其希望大量歼灭苏联有生力量,促使其投降的计划破产。

在各方面都没有得到充分动员、且还面临多线作战的窘境。其实从德军止步于莫斯科城下,战争的结局就已注定。后面一整个冬季,德军都在节节败退,慢点丧失其初期所取得的优势就可见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