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11月2日晚间,“马云被约谈”的消息迅速霸屏,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更多有关蚂蚁集团的讨论接连涌现,其中,“蚂蚁的天花板有多高”,是一个屡被提及的话题。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蚂蚁已是“巨兽”。10月29日,蚂蚁集团开启A股网上网下申购,标志其沪港两地募资总额接近2300亿元,成为史上最大IPO。
问题是,蚂蚁集团未来的成长空间还有多大?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了解蚂蚁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据蚂蚁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
从近年的营收状况来看,支付板块的收入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微贷、理财和保险三大板块比重在持续上升。
对于未来增长潜力,在IPO路演时,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表示,蚂蚁集团所服务的金融业务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个天花板足够高、足够宽。
与此同时,胡晓明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分析,包括:
第一,数字支付领域。过去12个月,支付宝交易规模是11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支付宝会有41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年度增长率为29%。
第二,微贷科技领域。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网商贷共有2.2万亿元的信贷余额。预计2025年,中国会有50万亿元的微贷规模,而蚂蚁只占2025年规模的4%。
第三,理财科技领域。蚂蚁集团理财规模是4.1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是287万亿元的规模,而蚂蚁只占到3%不到。
第四、保险科技领域。蚂蚁集团保险收入是518亿元。预见到2025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是9万亿元,蚂蚁在保险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
胡晓明认为蚂蚁集团“天花板足够高、足够宽”,数据支撑来自营收主力的四大板块,但其实,仅占全部收入0.75%的“创新业务及其他”,还蕴含着无限可能。
有媒体认为,蚂蚁集团的创新业务及其他业务,“虽然贡献给公司的营收不到1%,但属于其发展方向,代表了蚂蚁市值‘天花板’的高度”。
“创新业务及其他”板块中,有两项业务至关重要。第一项,是蚂蚁链。
在蚂蚁开始筹备上市不久,胡晓明参加上海外滩大会时便表示:“如果(蚂蚁链)马上能赚钱,这不是我们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们是10年的规划……即使区块链业务很长时间没盈利,我们也仍会乐此不疲的投入。”
而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更是直言:“区块链对蚂蚁来说是一种信仰。”
正因为这一种认识,蚂蚁集团在区块链业务上的投入紧锣密鼓。截至2020年7月31日,蚂蚁集团申请专利26279项,获得583项区块链专利证书,一举成为在拥有区块链专利数量方面全球第一的公司。
蚂蚁集团上市筹备期间,蚂蚁链发布了“区块链+跨境支付”战略级产品,即Trusple平台;上个月,蚂蚁链又正式宣布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向全社会开放。
蚂蚁链不断进击的同时,“创新业务及其他”板块还藏着另一项对蚂蚁而言极为重要的业务,这就是芝麻信用。
在多个场合,马云都表达过对这项业务的期待,甚至说:“支付宝是蚂蚁集团的皇冠,芝麻信用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对于芝麻信用,大家的普遍印象可能是信用替代押金。
确实如此,相关数据显示,自芝麻信用成立以来的5年时间里,已经为消费者节省了超过2000亿元的押金。从最低不过百元的充电宝,到5000元一晚的高端酒店,只要有足够的信用分,都可以免除押金,押金彻底消失,正在成为可能。
但芝麻信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用蚂蚁董事长井贤栋在招股书公开信中的话说,蚂蚁十六年来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信任”:“我们死磕信任问题,因为信任成本是生意中最大的障碍和成本。”
而信用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芝麻信用一直在努力。比如,芝麻信用与花呗合作的“芝麻go”,“先充值再优惠”变成“先优惠再消费”,商家获得了客户的粘性,消费者则不必承担资金被占用和损失的风险。
不要小看这点滴的变化,同样的设计,正被广泛用于视频会员、餐饮优惠券等多个领域,芝麻信用已经开始产生规模化效应,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接入芝麻信用,行业的改变和重塑因此而发生。
按照马云最初的设想,由云计算作为底层、信用体系居于其上,所有的支付、交易、信贷都由从信用体系中自然生长,芝麻信用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科技和金融决定蚂蚁集团赚多少,但“信用”这两个字,决定它能走多远。
不难看出,从作为营收主力的四大板块,到谋局未来的“创新业务及其他业务”,蚂蚁集团都有极大空间。一场新的竞逐,早已开始。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