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來”是個好習慣

“寫下來”是個好習慣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提出: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這種觀點在管理學上被稱為吉德林法則。


這也是我曾經的上學經歷和寫作經歷,最大的不足。

在過去,我一直覺得,人類大腦的記憶是無敵的存在,無論多少知識、理論等,看一遍記不住的,多看幾遍就一定可以記得。於是,在上學的時候,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每當老師在講臺上為我們傳授知識,說到重點時,總會提醒我們:“這個重點一定要記下來,考試一定會考到的。”然而當時,我總會自負的以為——我多看幾遍,也照樣記得下來。

人,總要為自己的自負買單。

我當然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考試的時候,才懂得老師說過的這句話,有多麼重要。

當然了,那些我以為“很笨”的同學,都乖乖地把重點寫下來,早上看一次,晚上看一次,不斷重複著,他們也因為這樣的“笨方式”,收穫頗豐。


“寫下來”是個好習慣


我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這樣的天才存在,給他一段內容,只需看上一遍,就能夠背得下來。這樣的人,截至目前也只有在電視劇中才有幸得見。

然而在現實中,我還從未見過如此天才,最多就是,給他幾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多去記憶幾遍、幾十遍,然後把整段內容很自然地敘述出來。這樣的人在目前的短視頻領域很常見。

然而,僅靠大腦的記憶,我們真的能夠完全記下這些東西嗎?答案是,可能的,但除非這些東西,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見的。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學外語,一天學一個小時,每天如此,一年之後,我們的外語能力頂多算是能聽得懂比較簡單的外語交流。但是,如果一個人從現在開始生活在國外,一年後的英語水準甚至比我們苦學幾年還要好。這只是因為,在他生活在國外的時候,外語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身邊的環境如此,每天都需要接觸,

成為一種常態後,記下來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外語,總會被要求做筆記的原因。只有把它變成生活中的常態,我們才能更快地學好外語。

“寫下來”是個好習慣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理解的問題。

現在,如果我們一起坐在一個教室裡,一起聽到一個新的知識,那麼,在座的我們,是否能夠都理解這個知識點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接受的知識不同,觀點也不相同,於是就導致了理解不同,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

比如我可能會在十分鐘後理解這個知識,而有的人可能當時就直接理解了,當然也有一些過了好多天才能理解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就能理解的那些人,就可以不寫下來,因為他有極大的可能在三天後將這個知識點完全忘記。對於在我們認知中所謂“簡單”的東西,我們是很容易犯錯的,就像接受了一個自認為很簡單的任務,我們就會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很容易就能做到,但這種“自以為是”,也給我們帶來慘重的後果。

對於理解慢的人,就更沒有理由不“寫下來”了。

不要相信自己的腦子有多麼強大的能力,即便你是天才,它總會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候,讓你忘記很重要的事物。


“寫下來”是個好習慣


我最初寫作的那兩年,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

當時我想到了一個很好的靈感,如果我沒忘記的話,那個靈感足以讓我收穫一小筆財富(不只是金錢)。但當時由於我的自負,覺得自己的腦子足以將這個靈感記錄下來,況且那時,我正好是在趕回住處的路上,5分鐘後,我就能將它寫下來。然而,我的自負也讓我從此失去了這個靈感。懊惱,也無濟於事。

自那之後,我也嚴格要求自己,但凡有任何的想法,無論我是在路上,還是在車上,都要及時“寫下來”。

我也一直把這個習慣保持了下來。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此為五丈原諸葛亮禳星失敗後的感嘆。

雖然很多事的結果彷彿是要聽天由命,但如果人無所作為,也絕不會有之後的“成事在天”。

所以,我們想做到一些事情,想達成一些成績,先去謀事,先將所想的事情“寫下來”,雖然看起來是很簡單且笨的一個行為,但也正是這種“笨行為”,成就了我們的聰明。


-END-


冰哥說:用心寫好每一篇文章,只希望能對得起每一個關注我的人,對得起自己。

作者:冰哥,文字的追光者,四年專職自媒體寫作經驗。

熱愛寫作,專注於文案、寫作以及個人成長,冰哥帶你一起探索世界。

首發於公眾號:冰哥筆記,我為你準備了一份【13項核心成長大禮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