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故事】金怀玺与岐阳书院

在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一带,凡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基本都是当年岐阳书院的学生。丁酉年“五一”节假,笔者特此走访了几位健在的老人,还原了当年岐阳书院的创办经历治学点滴,对当年岐阳书院的创办者——关中著名大儒金怀玺老先生顿生敬意,对于老先生热爱和传播国学文化精神及执着由衷敬佩。


金怀玺先生(1904—1976),号温斋,岐山县京当镇小强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接受村塾的启蒙教育,后亦耕亦读,热爱国学文化,对周文化,孔孟儒家文化和张载关学文化涉猎广泛,研读精深,见解独到,为关中地区颇有影响的一代名儒。


在民国年间,外患内忧,国困民贫,当时正值西学东渐,国学文化被冲击,被怀疑,遭轻视。传统的国学文化学者,面临中华文化将要断代的局面,此时此刻,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挺身而出,治学悟道,继续传承国学文化。特别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关中地区,清末同光年间,三原贺复斋先生创办正谊书院,以治学传承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张载关学为宗旨,后称清麓学派。贺复斋先生的再传弟子有蓝田牛兆濂,兴平张元勋(果斋),承其遗志,仍然以治学传道为宗旨,金怀玺老先生慕名求学于张果斋先生主教的宏仁书院,受读数年,学有大进,为他后来继续治学,追溯儒家的文化道统源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前后,先生多次拜谒周三王庙,周太王陵,尊崇周文化,萌发了创办岐阳书院的心念。1942年,金怀玺在岐阳周三王庙内创办了岐阳书院,他倡仪求助于多方热爱国学文化的社会贤达,饱学之士以及岐阳所在地的乡村民众,捐资助力,书院落成。全名为“关中岐山周三王庙岐阳书院”,现有书院印章三枚遗存可供追忆。

【岐山故事】金怀玺与岐阳书院

以及他读过的经典书籍和创办书院时的卷宗文件等上面均盖有其印章。当时岐阳书院牌匾是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熊斌亲笔题写而制作的,此匾在文革前,岐阳小学老师以此作为床板,后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岐阳书院的教学宗旨,金怀玺仍然尊循宗师张果斋先生及其传统的书院教学模式,为乡村子弟教授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传统的国学文化,除教学授课之外,师生们祭拜周三王的祭祀活动从来没有间断(特别是春秋二祭)。他还为书院拟写对联一副:


圣庙读圣书,西伯遗风勉后进;

幽人作幽事,关学宗传赖师承。


据当年岐阳书院的学生侯忠老先生回忆,特别是在1947年3月27日举行了一次较隆重的春季祭祀活动。当时参加人员有金怀玺先生的宗师张果斋先生,时任岐山县县长田维均(兴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两次出任岐山县长,官声及口碑极佳),以及关学界部分书院宗师主讲,如凤翔宗铭书院李穆轩先生,绛帐贤山书院王元中,卢向离,西安黄竹斋,米锡礼等。此举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对周文化,周三王的敬仰之情。


岐阳是古公亶父由彬迁岐后开发首选的肇基之地,岐阳是文王周公的故里,岐阳是周礼文化的源头,岐阳更是周室京畿圣地。


金怀玺在他的遗稿《卑隘誌》中这样说:“吾邑周三王庙祀事荒废三十余年,其中瓦砾横地,草茆充塞,余与诸生整顿,将及终岁,急难净除,门窗敞坏,不堪注目……三王在昔为文化之宗主,开国之英雄,竟使圣像残缺,庙廷剥落,其与人心实有未安者,若崇一人而一方之人心正,举一事而世代之风化醇,有如斯矣,余何乐而不为哉。”


近年来,热衷于国学文化的学者同仁,探秘源渊流长的陕西古代书院教育,有始建于元代御批的凤翔岐阳书院以及岐山岐阳书院等。根据笔者查阅金怀玺老先生诗文遗稿,关中地区自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初期的书院教育有:三原贺复斋创办的清麓书院(又称正谊书院)、蓝田牛兆濓主讲创办的芸阁书院、兴平张果斋创办的宏仁书院、周至贾敬菴主办的尊孔书院、扶风降帐王元中、卢向离主办的贤山书院、杨仁菴主办的零川书院、还有鲁斋书院、宗圣书院;在西府,有凤翔李穆轩主办的宗铭书院、陵阳书院和凤鸣书院等。这些书院教育已成为历史,还有待我们热爱国学文化的同仁学者进一步探究,以彰显周文化,孔孟儒家文化,张载关学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我们今天来看,金怀玺老先生当年倡仪在岐阳创办关中岐山周三王庙岐阳书院,虽然创办到停办只有九年时间,其深远的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究。


附金怀玺老先生手稿:

【岐山故事】金怀玺与岐阳书院

【岐山故事】金怀玺与岐阳书院

来源:爱我岐山 作者 侯天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