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呂布,他四換主公,卻不影響成為三國一代名將

東漢末年群雄紛起,呂布雖然武功蓋世,可惜朝秦暮楚,為了一點利益,做了三姓家奴,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結局,還被後人指指點點。

而在三國時期,還有一位武將,他換了四個主公,不過卻得到“老闆”充分信任,戎馬疆場,立下赫赫戰功。他就是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的張遼。


比起呂布,他四換主公,卻不影響成為三國一代名將


四換主公

山西在兩漢時期,一直是民族大融合、交戰的前沿,使得此地民風尚武,而張遼就出身於此,因為“武力過人”被幷州刺史丁原招入麾下,開始他的武將進階之路。

在跟隨丁原不久進京後,他先後又追隨了董卓、呂布,張遼也在不停換老闆的過程中,官職越來越大。

在追隨呂布這位主公時,參與和曹操天下爭奪,結果呂布敗北,竟然聲淚俱下祈求曹操留他一命。而張遼則是“忽一人 大叫曰: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眾視之,乃刀斧手擁張遼至”,張遼的引頸待殺,毫無懼色,讓曹操十分欣賞,而將其納入帳下。


比起呂布,他四換主公,卻不影響成為三國一代名將


以忠君之事得到信任

張遼作為一個換了多個老闆的將領,剛開始是難以得到曹操陣營將領認可的,因為有他上一個老闆呂布的前車之鑑。

張遼第一塊敲門磚就是勸降東海郡守昌豨。昌豨是地方豪強,建安四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打的不可開交時候,他響應劉備號召反叛曹操。

因連續征討昌豨失敗,曹操親自掛帥,結果也是久攻不下,此時糧草也供應不上,曹操處在騎虎難下的境地。此時張遼察覺到昌豨也有議和的想法,於是向曹操請示,願意孤身去勸降昌豨。

曹操的部下認為,張遼反覆無常,不可聽從他的意見。不過曹操最後同意張遼,於是其“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

張遼的忠誠和魄力,最終得到曹操嫡系人員認可,張遼也自此開始被委以重任。逍遙津一戰可以說是張遼最輝煌的時刻,孫權率十萬大軍攻打合肥,張遼率領八百人的敢死隊,在東吳陣營中殺進殺出,猶如無人之境,逼的孫權之後撤退。這一戰讓魏國在赤壁之戰慘敗後,一直處於守勢的狀態解除,開始在與東吳交戰中佔據主動性。

在曹丕掌權後,繼續對張遼予以重用,讓他擔任都鄉候,掌控合肥,防禦東吳的進攻。此時有人又翻出的張遼的四姓家奴的黑歷史,結果也是被曹丕一笑而過。


比起呂布,他四換主公,卻不影響成為三國一代名將


總結

三國時期武將輩出,而張遼作為一個換老闆特別勤快的將領,本應該不會被重視,被雪藏起來。但在曹操陣營中,張遼一直處在曹操的核心圈子裡,

這與張遼堅持的忠君思想,有很大關係。正是這種職業操守,才讓曹操覺得他是值得託付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