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頻陷困局,你可能是缺少了這種思維......


目前,生涯發展的概念、理論、方法和工具都誕生於上世紀的西方,而西方的思維模式是“還原論”的,即把事物的整體分成各個部分,再把部分切分為更小的單位進行深入的研究,這種思維方式在文藝復興,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在解決很多結構複雜、動態變化的問題時,卻呈現出各種不足和問題。


比如今天要談的話題:生涯發展


許多初次接觸生涯發展的人,通常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一個人的生涯如此複雜,外部的世界瞬息萬變,內部的自我模糊不清,再完備的規劃都抵不過一次天災人禍,生涯規劃從何談起呢?


且不論大家對生涯發展是否有誤解,但它確實是一個多因素變量、結構複雜、持續變化的現實情境問題,我們在應對過程中常常顧此失彼,如墮煙海。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研究、思考、應對這樣的問題。只是可能需要藉助另一種思維方式:從西方的“還原論”走向東方的“整體論”,即系統思維。


目前,引入中國實踐的生涯理論基本上都分為“三步走”戰略:自我內部探索,即我是誰;外部世界探索,即我要去哪兒;生涯決策和行動,即我怎麼去。

人生頻陷困局,你可能是缺少了這種思維......


自我內部探索一般又分為興趣、性格、能力(天賦、潛能)、價值觀(使命、夢想);

外部世界探索大體又分為形勢政策、行業、組織、職業、專業、學科;

生涯決策和行動即根據獲得的內外部信息綜合考慮決策和行動,達成目標。


但在生涯實踐過程中我愈來愈感覺到,生涯發展如此複雜,如果只是簡化成幾個固定的套路,卻沒有更高思維層次的指引,很可能會迷失在細節深處。


正巧,一本好書,邱昭良博士的《如何系統思考》,帶給了我一些啟發。


人生頻陷困局,你可能是缺少了這種思維......

按照書中定義,如生涯發展這般的複雜性系統問題屬於動態性複雜問題,這類問題需要找到系統的“槓桿解”和“根本解”,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系統整體功能的改善。


換句話說,要找到個人生涯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結合具體情況,尋覓突破點,全力以赴,用最小的代價,撬動整個生涯發展。


人生頻陷困局,你可能是缺少了這種思維......


這個解釋與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涯規劃的內涵相契合。我認為生涯規劃的“根本解”是一門關於適應與應對的學科藝術,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槓桿解”,科學且藝術地解決生涯發展問題,創造自己的生涯。


那什麼是系統思考?


定義:從整體上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及其相互關係進行思考,以培養人們對動態變化、複雜的系統性問題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系統思考的本質是思維方式轉變,從“還原論”到“整體論”,從把人的生涯發展分割成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職業、企業、行業等因素進行分析,到把這些因素看做一個整體系統,一個活生生的人,做到系統思考,其精髓如下:


一、全面思考:從侷限於本位到關照全局


許多人陷入生涯困局,源頭在於本位思考,即我們常說的片面思考。如你一味根據興趣選擇某專業,卻完全忽略畢業後的就業問題,造成後期的就業困難;你崇尚自由職業的無拘無束,卻不知道自由職業對自律的高度要求,致使工作和生活陷入混亂。


現在火爆的高考志願填報市場,其實也是本位思考的表現。人們往往只關注眼前最緊迫,對自己目前影響最大的事件(學習成績),無法關照到決定自己人生未來四年甚至更長時間走向的決策,即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件。


因此每逢六月高考成績出來後,家長和學生才會著急考慮選什麼專業,未來要做什麼職業,尋求專家的指導(不過,這也不僅是家長和學生的問題),而那一兩個小時,專家也很難關照到全局,只能權且根據結構化的信息設計方案,降低“踩坑”率。


全面思考就是要條理清晰地梳理複雜關係,確保不遺漏重要因素,全面兼顧、反覆權衡,再做取捨。這需要在平時就建立全局觀,獲取足夠的全局信息。


因此,從侷限於本位到關照全局的全面思考是解決生涯發展問題的精髓之一。


二、深入思考:從關注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潛在結構


有的人反覆呈現一種生涯困擾,比如職業初期不斷地跳槽,卻一直找不到自己願意傾力投入的工作,或反覆在學習和工作任務中出現拖延現象,影響工作效率和效果。


生涯諮詢中,一類典型案例就是職場新人對職場的不適應。


諮詢的案例中,有位95後兩年換了八份工作。跳槽是一個事件,但頻繁跳槽就是一種模式,呈現他對職業的某種不恰當的認知模式,甚至是人格特點。他的人格特點決定了跳槽這樣的行為


同時,這位95後頻繁跳槽是一個個別事件,但據某招聘網站2018年數據統計顯示,95後畢業後8個月跳槽的比例佔到60%,畢業後兩年還在原單位只剩20%,這是95後就業的一種趨勢或模式,再深入分析,這些職業大多是“互聯網+”行業,而非傳統行業,可以看到背後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更多人產生趨向行為。


深入思考認為結構影響行為,因此我們不能停留在個別的事件、現象、症狀,必須深入瞭解事件、行為背後的趨勢或模式,乃至系統的結構。


因此,從關注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的潛在結構的深入思考,是解決生涯發展問題的精髓之二。


三、動態思考: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形思考


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因果關係是線性的,即“因”產生“果”,這是一種關注問題、關注眼前、“條件反射”式的應對方式,人們相信,只要找到事件的原因,“對症下藥”,就可以“藥到病除”。


這在某類簡單因果關係事件是成立的,但在真實複雜的生涯發展問題中,因和果卻是多變的,因與因,因與果,果與果之間相互交織在一起,並且因果不一定在一個時空呈現,也就是動態變化的。


中學生現在一個常見生涯困擾是沒有目標感,學習沒有動力,特別是初高中的低年級階段,這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因果事件,原因可能非常多,父母、老師、同伴、人格特點,結果也可能非常多,升學失敗、沉溺網絡、抑鬱等,這樣的生涯困擾也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解決。


動態思考提供了一種思路,我們要在各種影響行為的因果要素之間找到“隱形的迴路”,迴路可能不止一條,這些迴路把關鍵的因果聯繫起來,因果之間相互作用,同時又互為因果。


比如上述同學的生涯困擾,大致的隱形迴路是由於學習生活單調,人生沒有足夠的體驗和探索,在其人格特點的基礎上——逐漸迷失了學習的意義——沒有目標,學習沒有動力——成績下降,備受挫折——加強補課——學習生活更加單調,以此循環。


生涯發展的三葉草模型,就是一個典型的動態思考的隱形迴路:在興趣的加持下,不斷投入精力練習,收穫能力,交付能力後兌現價值,價值刺激興趣的增長,進入新一輪的正循環。

人生頻陷困局,你可能是缺少了這種思維......

三葉草模型

動態思考,是促使人們看到影響行為的一系列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連接,有助於把握關鍵、應對變化。


因此,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形思考,是解決生涯發展問題的精髓之三。


以上,結合生涯實踐,初步總結學習《如何系統思考》,記錄一些零散的思考。


系統思考是比生涯發展更難駕馭的內功,道路且長,終身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