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要好好看看

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人们常用“可爱、乖、调皮、聪明”等词语去形容,这些评价没有标准,无关痛痒。而当孩子一旦跨进学校的大门,就有了“考试”这个工具,就会用成绩、分数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定量分析”。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则被定义为“差生”,这样的标签一下来,很少有家长能够淡定。

“差生”是怎么产生的了?

发育慢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发育有些共同的规律,比如一岁多走路,两岁多说话,但这个规律并不精准,落实到单个孩子身上,会存在差异。比如朋友家的闺女1岁多就能清晰表达,而我家儿子两岁才能说几个字。到了学校,孩子的适应能力,专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何况孩子们的实际入学年龄并不相同,同一班级孩子的年龄相差半岁以上都很常见。我清楚记得我上小学时,比我小半岁的表弟跟我同班,上语文课时跑到讲台上去抢老师手里的教鞭,然而长大后的表弟特别稳重成熟。

如果孩子各方面能力较弱,家长首先应该推测孩子是不是生理发育有些迟缓。然后多点耐心,多点呵护,孩子比别人“慢”自己也很着急,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精神鼓励:“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相信你过段时间就能会。”在家长的鼓励呵护下,孩子慢慢也能追上去。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等不起。非但给不了关怀与呵护,还会额外施加压力。抄3遍记不住,就罚抄20遍,学到8点还学不好,就学到晚上11点。家长推着孩子,一起拼尽全力,发现效果还是不行,于是深陷绝望,忍不住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甚至打骂。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又失去了自信,就真的成了一名“差生”。就好比一棵幼嫩的树苗,还没长到足够强壮,就被狂风暴雨摧毁。

智能发育不全面的孩子。

孩子的能力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多元智能理论”里提出了8种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对应着大脑不同部位的发育情况。

国内教育界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跟多元智能类似。

然而真正能做到所有智能全面发展的孩子极少,大多数孩子都是具备几项优势智能的同时,也存在几项弱势智能。

如果孩子的“弱势”智能恰好是“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以此对应的主要学科——语文、数学的学习会比较吃力。孩子就很可能会不幸地被定义成“差生”。

这时候家长需要努力观察、发掘,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智能(通常以兴趣爱好的形式体现),如果有,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培育,孩子同样可以成为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的人。上帝创造人类,不只创造了学者或科学家,还有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坐在观众席鼓掌的人。

而现实中,当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会一根筋地死磕学习成绩,用“学习”霸占孩子所有的时间,斩断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扼杀孩子所有的兴趣爱好。用全部的努力,把孩子从“成绩很差”培养为“成绩较差”,而孩子已经失去了发挥固有优势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自信和生活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硬要以鱼儿爬树的本领,来评估它的能力,它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条蠢鱼。”

被过度控制和负面暗示的孩子。

有位家长向我反应,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存在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很担心很焦虑。

我惯性地安慰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能力弱很正常,要给孩子适应期。

家长说:“不,我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满分,我担心他是否有点过度自信,未来能否将优势保持下去...”

这种家长不是个例,现实中有很多人,习惯性地采用负面思维,孩子怎么做都不会让自己满意。考差了,觉得孩子懒笨;考好了,担心孩子骄傲;即便孩子此刻表现完美,又焦虑孩子能不能一直完美。

这种过度的焦虑,实质上源于一种过强的控制欲。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情绪、身体、现在、未来……一切都按自己的设想进行,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就斥责、焦虑。

活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孩子,无论资质多好,都前景堪忧。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非常聪明,但经常故意旷课,行为不端,目的就是为了报复父母对自己的负面态度。

这样的差生,可以说是由家长亲手打造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