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這種愛讓你加速成長

我知道人間處處有愛,

請你放心地成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加完美,

就讓我們加入這場人生的遊戲。

這是鄉村歌手約翰 丹佛在歌曲《處處有愛》中唱道的。


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研究過什麼是愛?什麼是真正的愛?我們都用自以為是愛的方式在對待我們身邊的人,你的方式用對了嗎?

成熟最重要的兩件事,一件是自律性,另一件就是懂得什麼叫真正的愛。這兩個因素明白了,就能距離人生的成熟更進一步。

懂得這種愛讓你加速成長

前面已經總結過什麼是自律,那這篇就來討論討論什麼叫真正的愛

愛的定義

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寫關於愛的話題愛的故事,但都不能給出一個關於愛的定義,愛究竟是什麼?本書的作者說他斗膽試著給出一個關於愛的定義: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這裡邊的核心觀點就是要看重心智成熟這件事,心智成熟是發生在你和被愛的那個人之間的,兩個人都需要達成心智成熟,這個才是真正的愛。

依賴性

有位母親每天開車接送她的孩子上學放學一直到高三仍然在堅持,從來不讓孩子自己走路,她覺得太危險了,太不放心了,這種過度的關注是愛嗎?應該是依賴,這位母親在依賴她的孩子。以依賴為愛的人常常會說:“沒有你我可以怎麼辦,沒有了你我就沒辦法活下去……”。這是一種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症,患有這種病症的人需要依賴於外在的某一樣東西,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酒精或者毒品。他們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支撐點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從外界獲取力量。而這樣的表現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被冠以愛之名,故事中的孩子長期受到這樣的“愛”的束縛,缺失了成長成熟的路徑,心智健康無法正常的發展,所以找到了作者求助心理諮詢。可見,這樣的感情並不是真正的愛。

自我界限

有一種浪漫叫做“我願意為你去死”,一旦墜入情網便是轟轟烈烈,這樣濃烈燃燒的總該是愛了吧?不,這只是慾望。體內激素的分泌給了你愛的錯覺,激素褪去你會發現沒有愛的感覺了,這個人好像不是當初愛上的那個他了。這種愛其實是自我界限的短暫崩潰。

一個剛出世的小孩是沒有自我界限的,揮動自己的胳膊會認為整間屋子都在搖擺,這個時候“我”即世界。兩三歲的時候會慢慢開始發現,原來我胳膊動的時候房子不會跟著晃,開始認識到自我邊界的存在,不過這個時候還沒有建立起完全的自我邊界感,所以常常會看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家裡稱霸王。青春期,自己界限差不多形成,這個時候就會意識到這個世界自己的獨立性,開始陷入深深的孤獨感。談戀愛,這種自我的邊界開始短暫地崩潰,會感受到有人走進了自己的世界,不再孤獨。

但是這種假象在幾個月後,隨著自我邊界慢慢彌合就會崩塌,因為那種強烈的感覺不是建立在令自我和對方人格不斷成熟的過程中,誤把感覺當做真愛。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需努力。

精神貫注

在現在的家庭中,常常有寵物成為我們的家庭成員,甚至是“么兒,么女”這樣的情感。這是不是愛呢?不是,這是精神貫注。是我們將情感投射在了它的身上,認為它懂我們,這是我們將寵物主觀擬人化。

曾經二戰後出現了一批戰爭新娘,她們一開始都跟丈夫關係和睦,但是慢慢融入本地文化,語言無礙後,就出現了離婚潮。原因就在於一開始的和睦是因為新娘對生活環境的不適,只能做一個傀儡唯命是從,但是隨著時間,新娘們成長了,她們就不再受丈夫的擺佈。

這都是我們會誤以為是愛的情感,但它們都是

以愛為幌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從不追求心智的成熟。

自我犧牲

有一個妻子,他的丈夫總是出軌,但她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諒他,反反覆覆數次,她自己也很苦惱。作者發現原來是因為這位妻子具有受虐傾向,她把自我犧牲當作是愛。

真正的愛

依賴性、自我界限、精神貫注、自我犧牲都不是真正的愛,那真正的愛是什麼呢?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是自主的選擇,與精神貫注密不可分但又不同於精神貫注,會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如作者所言:“如果我遇到了一個女孩,她不是我的妻子,但是我喜歡她,這時候我會跟她說這樣的話,說我很想去愛你,可我不會這麼做,因為我對妻子和家庭做過承諾”

這就是真愛,當你有一個力量願意去做一些為自己和對方心智成熟帶來不斷進步的事情,讓兩個人不斷地去實現親密關係,這種努力的過程才叫做愛,所以說愛是一個動詞,這句話是對的,愛絕對不是一種感覺,愛的表現是傾聽、是承擔風險。

愛是需要拿出自律性、延遲滿足感去維護的,要能夠允許對方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你自己的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