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全省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不久前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记者了解到,2019年全省以促进依法行政为主线,以落实重大部署为抓手,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理,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依法行政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等14件地方性法规,完成《甘肃省专项奖励办法》等17件政府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在“开门立法”的同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年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备省政府规章6件、规范性文件71件,全部通过审查备案,有效维护了法制的统一和权威。开展“放管服”改革、生态保护、军民融合发展、招投标等领域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清理工作,我省清理涉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规范性文件的做法得到了司法部的肯定。


制定《甘肃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对重要行政行为、重大投资项目、行政合同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合法性审核要求,2019年全年审核省政府重大决策事项218件,召开合法性审核论证会10余次。集中完成省直54个部门权责清单目录合法性审核,共审查确认权力事项3568项、责任事项23245项。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新聘33名省政府法律顾问,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


深化行政执法综合体制改革,强化市场监管、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五大领域”部门执法力量,推进行政执法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市、县重点执法部门基本实现一线执法人员占本部门总数的60%以上。以“信用甘肃”系统为依托,建成全省执法信息公示网络平台,做到基础信息同源、数据标准一致,避免了多头公示执法信息。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省政府聘请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72名,发挥了民事纠纷化解的“分流阀”作用。


坚持深化改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完成全省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85%以上,高频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市、县两级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梳理审核证明事项11814件、取消1884项。


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全面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政银便民通”在15家银行、700多个网点开展业务。去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5.98万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初显成效,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省、市两级审批管理系统逐步建成,完成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三个一”模块升级改造。全省428个税收优惠政策项目全部实现“不来即享”。全年减免税费126.1亿元。


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省级领导包抓联系民营企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出席每季度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把化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作为突破口,盯任务、盯进度、盯落实,有效解决了一批涉企历史遗留问题。


坚持依法治理,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健全普法责任清单、普法责任制落实考评等制度,压实各部门普法责任,形成普法整体合力,推动普法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紧密结合互融,推动形成新时代普法工作大格局。以“法律八进”为依托,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打造农村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农家法治书屋、建立乡村普法微信群,以普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1384个乡镇(街道)、1.4万多个村(社区)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开通“12348”法律服务电话热线,基本实现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一体发展。开展农民工欠薪问题治理,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办理讨薪案件7093件,受援人数1.3万人次、涉及欠薪9800多万元,有力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部署开展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探索引进专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不断丰富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全省17427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去年全年排查矛盾纠纷4万多件、预防纠纷2万多件、调处矛盾纠纷12万多件。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3个派出所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11个派出所获省级首批命名,公安机关化解矛盾、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的作用更加凸显。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