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再也看不见

曾经,炊烟是每个农村的一道风景,袅袅缭绕中,提示和召唤着劳碌的人们,遥祝着远方的游子。不知何时起,农村逐渐改造灶膛或改用其他能源做饭,不觉中,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袅袅炊烟。

以前,农村条件差,燃料单一,做饭烧火大多使用柴火和煤炭,每到做饭之时,家家厨房顶上的烟囱里,争先恐后的往外冒着烟,如一列列小火车喷出的烟雾,在空中飘旋,缠绕,然后慢慢散去。

炊烟是一个时间符号,在钟表、手表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农村主妇都凭着感觉和观看天象估摸着大概的做饭时间段,既是他们的一种本事也是一种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大概的时间段里,不同人家的烟囱里,彼此就会升起一股股炊烟,渐次连城一片,在村子上空聚散。

炊烟是村子里的号角,各家各户的炊烟一升起,村里便有了勃勃生机。炊烟中,左邻右舍厨房里就会奏出锅碗瓢盆协作曲,一阵阵各种香味迫不及地的翻墙越院四处飘荡。此刻走在村巷里,别有一番滋味。

炊烟是游子们身处异地的思乡符号,每每想起故乡、想起老娘,心头就会立刻浮现出一副老娘忙碌的身影,一副副炊烟飘绕的熟悉面面立刻跃然心头。如果能够静心听上一首《故乡的炊烟》把不住能让你泪流满面。

游子们少年时期在家乡成长学习,特别是在以前缺吃少穿的年代,每天炊烟升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很快就能吃饭了。因此,很多在外的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符号,为什么总是对于炊烟十分亲切,有一种特别深、很难忘的记忆。

当初的背井离乡时,身后除了父母不停的摇手,还有村子上空不时飘起的缕缕炊烟,像是对即将远行的游子说再见;每次回家,还未走入村子,远远的就能看见飘起的炊烟,像是对于游子归来时的问候。

以前的农村虽然贫困落后,但是生活的气息到处都有,牛羊狗的叫声、村小学的朗朗读书声,不时擦肩而过的乡邻,朴实热情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勤劳,奋斗着各自充满希望的明天。

现如今的农村,日子比以前好过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各式现代化的家电成了做饭炒菜的主角。昔日陪伴家人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那些厨房"功臣"们,许多怕是早已找不到了"退休"后的身影。

农村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环保观念强了,为了省事和维持厨房的干净卫生,往日的柴火、煤炭等燃质早就悄悄退出厨房,被干净,环保、省事的电源和燃气以及各种厨房电器取而代之。

村子里的房子一家比一家盖的好,村里的人气一年不如一年。村人大多都是关起门各过各家的日子,偶尔在村巷里碰到,能不能打上一句招呼,都要看看彼此的心情和往日的关系……

没有了牛羊猪的村子,除了偶尔的几声狗叫,一切都会是静悄悄的。缺少了往日里饭点时家家飘的炊烟,现在的村子是安静和无味的,若不随时看表,都不知道何时该要做饭。

缺少了炊烟的村子,成了许多游子们回家时隐隐的痛。每次走进厨房陪着父母做饭时,也许心底会不经意的飘起年少时,那一幕幕急切等待吃饭的场景,说不一定鼻孔里还能味道昔日充满厨房的柴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