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女兒把媽媽打進醫院,養孩子別讓自己成為受傷型父母

#老人被親生女兒打進醫院#

當年看《小別離》的時候,看到黃磊、沙溢等三個爸爸坐在一起說,女兒是小棉襖,貼身穿的,兒子是大雨披,一年到頭穿不了幾次。看到這裡我自己先笑到不行,這大雨披比喻好形象。在大家的意識中,大家都願意把女兒稱為小棉襖,但是卻有一位女兒把親生媽媽打進了醫院。

昨天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貴州的孫阿姨被女兒拿著菜刀砍傷,兩人廝打到一起,孫阿姨渾身縫了二十多針,這可是孫阿姨的親生女兒,孫阿姨丈夫已經去世十年,自己養了兩個孩子,本來以為能夠安享晚年,沒想到卻女兒打進了醫院,哭著對記者說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是這樣的下場。

母女二人因為借錢不還大打出手

為什麼孫阿姨能和自己的女兒廝打起來呢?

孫阿姨說自己女兒前幾年結婚因為要裝修房子,向自己借了6萬元,當時說好了這錢是借的不是給的,另外孫阿姨拿了2萬元給女兒買家電,但是沒想到女兒還沒有住進婚房就離婚了,離婚後女兒再次搬回孃家和孫阿姨住到了一起。

和女兒一起住的這麼多年,孫阿姨說自己多次向女兒要過這6萬元,期間女兒還了一萬,還剩下5萬,孫阿姨多次向女兒要錢,女兒說沒有錢。但是孫阿姨說女兒是騙她的,因為離婚的時候分割財產前夫給了女兒29萬,所以女兒是有錢故意不還錢。兩人住在一起這幾年經常為這件事鬧矛盾。這次也一樣,女兒衝進廚房拿了一把刀,對孫阿姨喊我要砍了你,兩個人就廝打到了一起,直接從樓梯滾了下來,直到鄰居看見後報了警。

親生女兒把媽媽打進醫院,養孩子別讓自己成為受傷型父母


在我看來這件事本身就不復雜,女兒借親媽錢說好了是借就需要還,如果沒有能力還和母親約好還錢的時間,就算一時半會還不上錢也不至於對自己的親媽大打出手。但是這位女兒的選擇卻完全讓人看不懂,不但不還,還大打出手。

仔細想想這位女兒為什麼不願意還錢呢?當年離婚後女兒並沒有選擇出去獨立生活,相反她選擇了搬回家和母親一起住,就算期間和母親有過多次爭吵她也沒有選擇出去自己居住,可見在這位女兒的心中,她認為母親的就是自己的,可能她並沒有想過要還。但是母親卻不依不饒。

其實在這件事情中,讓我們看到了兩個最常見的家庭教育問題,一個就是啃老,新型的啃老啃得理所當然。還有一個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以暴制暴,孫阿姨的女兒竟然和自己母親廝打,可見這位阿姨平時給女兒做的榜樣也好不到哪裡去。

啃老啃得理所當然都是父母縱容所致

小區裡有一位鄰居,這位阿姨在幫自己的女兒看孩子,從孩子生下來的第一天就是自己帶,直到孩子現在6歲了還是和自己睡,阿姨說看孩子太累了,但是她女兒週末從來不把孩子接走,一說讓女兒把孩子接走,女兒就說:媽,我週末要逛街,我週末要和朋友吃飯,總是有各種理由,所以雖然看孩子很累,但是一直都是她們老兩口看。

其實我挺不理解這位阿姨的,女兒明明週末去娛樂都不願意看孩子,這種任性可不就是這位阿姨慣出來的嗎?為人父母的責任都不知道,而這阿姨除了抱怨卻從不行動,一邊抱怨著女兒,一邊當著老保姆。

這些新型的啃老可不就是家長慣出來的,但是很多家長其實並不自知,因為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一直都是父母付出,兒女只管享受,所以除了兒女習以為常,父母更是習以為常。

還記得在《都挺好》中的老二蘇明成,從小因為嘴巴甜得到媽媽的偏心,所以小時候不管什麼事媽媽都會向著老二,就算妹妹沒有錢買輔導資料,媽媽都不管也要給老二旅遊基金。時間長了蘇明成就不覺得這是啃老,他認為這是媽對她好,這是媽媽愛他,願意給他,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親生女兒把媽媽打進醫院,養孩子別讓自己成為受傷型父母


所以很多年輕人的啃老並不自知,最主要的是他們的這種行為父母是默許的,父母也覺得這是正常的。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一種默契的相處方式,父母付出,兒女享受,突然有一天父母覺得自己付出太多,想要拿回來一部分,兒女就不願意了,因為這種平衡被打破了,給我的就是我的,怎麼還能拿回去呢?

所以說兒女的白眼狼行為,都是父母的縱容導致的,而這些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可能等到孩子成人後才能發現。因為很多父母一輩子的付出老了付出不動想要索取的時候,兒女卻早已習慣,不想改變。

暴力管的是當下埋藏的更多問題在未來

這件新聞中,孫阿姨和女兒兩個成年人竟然廝打到了一起,但凡有一個人有理智願意讓步,都不至於事情鬧到如此地步。為什麼兩個人如此衝動,這就關係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問題。

我們有句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在我看來,說得更多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原生家庭問題。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經常被暴力對待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容易走近兩個極端,要麼孩子膽小、怕事,沒有主見;要麼孩子將來會更加的叛逆,這是對家長暴力管制下的挑釁。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是打一頓,打了就聽話了,但是打只能解決當下問題,而教育正想丹尼爾·西格爾所說,既要考慮短期目的也要考慮長期目標。

親生女兒把媽媽打進醫院,養孩子別讓自己成為受傷型父母


不考慮長期目標的教育方式只能為將來埋下禍根。

教育的這些底線父母要知道

不想把孩子養成白眼狼,這些教育孩子的底線父母一定要知道。

底線原則不能被破壞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自己設置底線,父母的底線就是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有底線才能建立更多的安全感,因為底線原則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預期。這就好比交通規則能夠帶給我們安全感,因為你從不擔心對面會突然冒出來一輛車。

教育孩子也一樣,沒有底線孩子會不斷的去試探,試探失敗,他們內心更容易焦慮、恐慌。父母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是可控的,父母沒有底線,孩子更容易作出一些出軌的事。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接受情緒不接受行為

面對孩子發脾氣不要打罵,父母要堅持做到我接受你的情緒,但是我不接受你的行為。可以輕聲安撫,可以擁抱,但是對孩子的行為說不,父母的行為是在告訴孩子,我陪在你的身邊,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行為。這樣做避免了打罵帶給孩子的負面感受,避免了忽視帶給孩子被拋棄的感覺。

親生女兒把媽媽打進醫院,養孩子別讓自己成為受傷型父母


我們要學會做主動型父母而非被動型父母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主動型父母和被動型父母的概念,主動型父母會跟隨孩子一起成長,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是隨著孩子的需求不斷調整的;被動型父母身上就好比有一根繩子,總是被孩子牽著走,不管孩子多大,他們離孩子的距離永遠一樣。

一旦我們成為主動型父母,父母只是我們眾多身份中的一個;相反如果成為被動型父母,父母就是我們唯一的身份。當父母遺失自我的時候,會容易把過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做父母是不需要上崗考試的,但是如果我們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就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